水稻种植技术革新与我国粮食安全
杜国强
容城县农业农村局
引言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供应的大局。在耕地资源有限、人口增长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下,唯有不断推动水稻种植技术革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稳固我国粮食安全防线。
一、水稻种植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
(一)育种技术创新
传统水稻育种主要依赖经验和表型选择,周期长且效率低,难以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水稻育种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地对水稻基因进行修饰,培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品种,像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潜力、改善稻米品质等,突破了传统育种中难以实现的性状改良瓶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则能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携带目标基因的植株,摆脱了对表型观察的依赖,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使更多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种得以应用于实际生产。
(二)栽培管理技术升级
随着科技进步,水稻栽培管理从粗放型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准施肥技术依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各阶段的养分需求,通过专业的检测与分析,精确供应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既避免了肥料的过度使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保障水稻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且适宜的养分,为实现高产打下坚实基础。智能化灌溉系统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水稻需水信息,结合气象数据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自动调控灌溉水量和时间,确保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都能处于适宜的水分条件下,不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有效避免因水分管理不当导致的减产问题。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革
以往病虫害防治多依赖化学农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但长期大量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药残留影响稻米质量、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如今,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主流发展方向,这种技术体系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自然因素控制病虫害,通过调节田间生态环境,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二、水稻种植技术革新对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水稻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高产水稻品种,在株型结构、光合效率、养分吸收利用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具有更强的光合效率、更合理的株型和更高的产量潜力,为产量提升奠定了品种基础。精准的栽培管理技术通过科学的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确保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处于最佳的生长条件,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优势,避免因管理不当造成的产量损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对水稻植株的侵害,降低了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幅度,多管齐下,使得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大幅提升水稻总产量,为我国粮食供应提供了充足的数量保障,有效应对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
(二)稳定水稻生产,应对环境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高温、低温冷害等,给水稻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传统种植方式在面对这些灾害时往往难以应对,导致产量大幅波动。新的水稻种植技术在提升水稻抗逆性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抗干旱、耐盐碱、抗高温、抗低温等品种,能够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保持一定的生长态势和产量水平,降低了灾害对产量的影响。智能化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实时调整管理措施,如在干旱时精准调控灌溉,在低温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等,帮助农户及时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也增强了水稻在不利环境下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减少了因环境变化引发的病虫害爆发造成的损失,从而稳定水稻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三)保障稻米品质,满足消费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关注口感和外观,还重视营养成分和安全卫生状况。技术革新在保障产量的同时,也注重提升稻米品质。育种技术通过对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筛选和改良,可培育出外观晶莹、口感软糯、营养丰富且均衡的水稻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栽培管理过程中,合理的施肥方案能够提升稻米中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科学的灌溉管理有助于改善稻米的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则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提高了稻米的安全性,使稻米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推进水稻种植技术革新的策略
(一)加强科研投入与创新人才培养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水稻种植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保障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开展,同时建设先进的科研平台,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设施,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吸引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关键,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奖励等方式,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水稻技术研究领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跨学科合作,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形成创新合力,针对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水稻种植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促进技术推广与应用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确保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传播新技术。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发放技术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等多种形式,将最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农户,让农户了解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方法。
(三)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推动技术革新的重要保障,应制定并落实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补贴政策,如购买智能设备补贴、技术应用补贴等,降低其技术应用成本,提高农户和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奖项,对在水稻种植技术研发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参与技术革新的良好氛围,激发科研人员、农户和企业等各方参与技术革新的热情,形成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结束语
水稻种植技术革新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育种、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显著提升了水稻产量与品质,稳定了生产,更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开旭 , 张守钊 .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应用及其推广路径 [J]. 农村科学实验 , 2025, (06): 72- 74.
[2] 葛凡 . 提升涟水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策略与实证研究 [D].扬州大学 , 2024.
[3] 黄桂聪 .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升水稻种植效益 [J]. 植物医生 ,2022, 31 (0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