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荣红梅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 “双减” 政策背景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语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优化课堂教学、丰富阅读活动、创新作业设计以及促进家校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生语感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减” 政策;小学生;语感培养;语文教学
一、引言
“双减” 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领域,语感培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环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如何在 “双减” 背景下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双减” 背景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够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在写作时更精准地选择词汇与表达方式,在口语交流中更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感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契合 “双减” 政策理念
“双减” 政策倡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语感培养注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语言能力,而非单纯依靠机械的知识灌输和大量的书面练习。这种培养方式与 “双减” 政策强调的素质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三、“双减” 背景下小学生语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双减” 政策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和校外培训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到阅读、朗诵、口语交流等有助于语感培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拓宽语言素材的积累;可以参加朗诵社团,在反复练习中提升朗读语感。
为了适应 “双减” 政策要求,教师不得不摒弃传统的 “满堂灌” 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这为语感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手段,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可以更好地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感体验;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与互动,增强语感的运用与反馈。
(二)挑战
在减少课后作业和培训的情况下,学生语感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课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语感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
“双减” 政策下,家庭教育在学生语感培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然而,由于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以及部分家长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如何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为学生语感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成为一大挑战。
四、“双减” 背景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语感培养实效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先进行范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现诗词的格律之美,然后让学生跟读、模仿,体会其中的韵味;在朗读课文时,可根据不同的情节和情感变化,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知。
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生活场景引入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比如在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通过播放大自然的视频或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景色之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使他们能够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语感体验;在学习童话故事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故事中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二)丰富阅读活动,拓宽语感培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籍,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绘本、童话等简单易懂的书籍,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引导他们学会做读书笔记,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进行批注等,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培养语感。同时,学校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读书角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除了常规的课外阅读,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大王比赛等。在诗歌朗诵会中,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提升朗诵语感;课本剧表演则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舞台语言,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语感体验;故事大王比赛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讲故事的技巧,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语言表达,培养语感。
(三)创新作业设计,巩固语感培养成果
摒弃传统的书面抄写、习题练习为主的作业形式,设计更多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例如,在学习描写人物的课文后,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个人物,并用一段文字描写他(她)的外貌、性格和行为特点,通过实际的观察与描写,提高学生对描写人物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学习古诗词后,让学生根据诗词意境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者为诗词配乐并朗诵录制下来,将语言与艺术相结合,加深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巩固语感。
(四)促进家校协同,营造语感培养良好环境
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 “双减” 政策下语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在其中的作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语感学习情况,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分享一些家庭语感培养的小技巧,如亲子阅读、家庭口语游戏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语感培养过程。
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一些与语感培养相关的活动。比如,组织亲子朗诵比赛,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朗诵作品,共同练习并参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朗读实践机会,有助于语感的提升。
五、结论
“双减” 政策为小学生语感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丰富阅读活动、创新作业设计以及促进家校协同等多方面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参与,共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语感培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21 (2).
[5]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6] 周一贯。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24.
[7] 张田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8]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思趣课堂视角下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