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国土”意识培养的初中海洋地理课程开发实践
蓝秀锦
南安市五星中学
引言
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还是国家主权以及海洋权益的关键承载主体。强化中学海洋地理教育,培育学生的“蓝色国土”意识,对于提升国民的海洋素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意义重大。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怎样把思政教育与中学地理海洋教育相结合,成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为例,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这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基于思政视角的中学地理海洋教育路径,目的在于给中学海洋地理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内容。
一、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强化“蓝色国土”价值引领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度融入思政元素,以强化学生的“蓝色国土”价值认同。当讲授到海陆分布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地图为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我国疆域辽阔,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管辖海域。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蓝色国土”与“绿色国土”同等重要,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和守护海洋的情感。
在讲到海洋资源这一话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不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如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能源等,而且这些资源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资源正面临枯竭的风险。当谈到海洋灾害这一议题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海啸、风暴潮等灾害的巨大危害性,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更要借此机会,结合我国在东海、南海面临的主权争议问题,加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二、开展思政主题实践活动,深化“蓝色国土”情感体验
海洋意识的培养需要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的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海洋的情感认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海洋馆,开展“海洋之旅”主题参观学习,学生在海洋生物展区近距离观察那些神奇的海洋生物,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生态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学生们在海洋科技展区参观深潜器、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时,教师可以讲解这些科技成果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设计“美丽海岸,从我做起”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居民宣传海洋环保知识,号召大家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保护海洋环境。学生还可以到附近海岸开展环境清洁活动,亲手清理海滩垃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环保实践,能够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思政与地理融合的评价体系,促进“蓝色国土”意识内化
单一的知识考核已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蓝色国土”意识的要求,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将思政元素与地理知识相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海洋意识的内化。教师既要考查学生对海洋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评估学生对海洋意识的认同度,评价目标应该细化到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不同层面,体现出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 [3]。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体现多元化,传统的笔试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参与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认同等。评价过程中的反馈和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对于学生在海洋意识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为深入方向推进的进程中,海洋在人类生产与生活领域里所占据的地位越发突出。中学教育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关键环节,肩负起开展海洋强国教育的重要使命。把思政教育与中学地理学科里关于海洋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课程规划设计、实践活动安排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着手实施系统性谋划,并持续对方式方法加以创新,如此这般必将为培育学生的“蓝色国土”观念开拓全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输送符合标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绍燕 . 初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权益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2] 闫慧 . 探析海洋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710- 712.
[3] 景绍玲 . 初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本论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基于思政视角的中学地理海洋教育路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NG1454-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