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彭付成
四川攀枝花市凤凰小学校 617000
一、引言
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不仅是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渠道,更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小学生习作普遍面临“不愿写”“不会写”“写不好”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写作内容空洞乏味、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文章结构杂乱无章等问题。深入探究其成因,既涵盖学生生活经验匮乏、语言素材积累不足等客观因素,也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指导策略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方法指导、模仿训练、阅读积累、修改提升四个维度出发,探寻系统化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致力于助力学生摆脱写作困境,让习作成为学生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愉悦途径。
二、方法指导:夯实习作基础
(一)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素材”的理念,借助“五官观察法”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描写春天的校园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视觉观察迎春花的花瓣形态,通过听觉捕捉鸟鸣的节奏变化,凭借嗅觉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气息,利用触觉体会新芽的柔软质感,甚至尝试用味觉品味新茶的清甜滋味。在三年级某班级开展的“我的秘密花园”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每日记录窗台绿植的生长变化。一个月后,学生们提交了如《绿萝的旅行日记》《多肉宝宝成长记》等充满童真与创意的观察笔记,充分展现了该观察方法的有效性。
(二)素材积累的引导
构建“三本联动”的素材积累体系,即生活随记本用于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读书摘抄本用来收集优美词句,灵感速记本则专门捕捉瞬间的思维灵感。教师设计的“神奇口袋本”颇具特色,学生需在小巧便携的笔记本上,运用文字、图画、贴纸等多样化形式随时记录生活素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五年级上期,老师用以上素材积累方法,请学生全面积累素材,在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中运用,大部分同学都得非常棒,创作了如《我的心爱之物——小米粒》《我心爱之物AWM 狙击枪》等大量优秀习作。
(三)写作技巧的传授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在五年级学生撰写《推荐一个好地方》时,教师指导学生采用“中心气泡 + 分支树”的形式,从地理位置、特色景观、美食体验、文化故事等多个维度展开构思。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开头难”问题,总结归纳出“场景描写法”“疑问导入法”“诗句引用法”等十种开头方式,并整合形成“写作技巧百宝箱”,方便学生随时查阅使用。
三、模仿训练:搭建进步阶梯
(一)经典范文的选择
挑选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优秀文本作为模仿范例。其中,统编教材中的《荷花》《爬山虎的脚》,以及课外读物《金波儿童诗选》《冰心散文精选》等都是绝佳的选择。在三年级学生模仿《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创作时,教师选取落叶、梧桐果、冰晶等季节性事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创作出《秋天的信使》《冬日魔法师》等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作品。
(二)阶梯式模仿训练
1. 结构模仿:学生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反复结构”,创作出《总也吃不完的糖果屋》;仿照《威尼斯的小艇》的“总分总”结构,完成《家乡的石板桥》,通过对经典文章结构的模仿,掌握不同的写作架构。
2. 语言模仿:借鉴《祖父的园子》中的拟人化描写手法,学生写出了“黄瓜姑娘穿着带刺的绿裙子,在藤蔓上荡秋千”这样生动形象的语句,有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3. 创意模仿:在阅读完《爱丽丝漫游奇境》后,鼓励学生创作《小明穿越 < 山海经 > ,将经典文学元素与个人独特想象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避免机械抄袭
秉持“形仿神创”原则,通过开展“变形金刚”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做法是保留范文的结构框架,但更换内容主题;借鉴修辞手法的同时,创造全新的意象。例如,有学生模仿《白鹭》的散文笔法,别出心裁地描写家里的小猫,创作出《虎喵》这一优秀作品,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
四、阅读积累:涵养文学底蕴
(一)构建分级阅读体系
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推荐相应的书单。低年级以绘本、童谣等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读物为主;中年级适当增加童话、儿童小说等故事性较强的书籍;高年级则引入散文、科普读物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建立“阅读能量站”,将经典著作如《安徒生童话》《夏洛的网》《昆虫记》与畅销童书《米小圈上学记》《故宫里的大怪兽》等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二)实施主题阅读活动
开展“四季书旅”主题阅读项目。春季共读《柳林风声》,并举办“寻找春天的耳朵”朗读会;夏季导读《蓝色的海豚岛》,组织“荒岛生存手册”创作大赛;秋季品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开展“树叶书签”制作活动;冬季研读《北极村童话》,进行“冬日童话剧场”展演。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三)促进读写融合转化
设计“三明治笔记法”,上层记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语句,中间撰写阅读感悟,下层进行仿写创作。五年级学生在读完《草房子》后,不仅完成了人物分析图表,还创作出《我们的木头教室》等充满校园情怀的作品。此外,定期举办“好书变形记”活动,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改编成剧本、绘本、诗歌等多元文体,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
五、修改提升:优化表达品质
(一)建立多元修改机制
推行“三步修改法”:第一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流畅;第二步提升语言的生动性与美感;第三步优化文章的构思,增强新颖度。四年级某班级创设的“作文美容院”别具特色,设置“错别字矫正科”“语言美化科”“创意整形科”,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作文修改技巧。
(二)可视化修改指导
运用“颜色标记法”辅助修改,用红色标注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蓝色圈出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部分,绿色提示内容补充的方向。教师通过展示修改范例,如将“花开了”改为“迎春花踮起脚尖,轻轻推开了春天的大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加工的魅力与方法。
(三)动态评价体系
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完整收集从草稿到终稿的全过程资料,记录学生的写作成长轨迹。采用“星级 + 评语”的评价方式,既通过星级评定肯定学生的进步,又以个性化评语如“你的比喻让月亮活起来了,如果能把桂树摇晃的样子写具体就更棒了”给予针对性指导。定期举办“我的进步看得见”分享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修改对作文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增强写作信心。
六、结论
小学生习作教学是一项极具艺术性与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心培育。通过系统的方法指导筑牢写作基础,借助科学的模仿训练搭建进步阶梯,依托广泛的阅读积累涵养文学底蕴,运用有效的修改策略提升表达品质,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当学生真正掌握“我手写我心”的方法与技巧,习作将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成为他们展现童真童趣、放飞奇思妙想的快乐之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融合等创新路径,不断为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