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勤、懒、妙、巧” 赋能生物教学
范坤贤
河北省定州市第七中学 0730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生命奥秘,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 “勤、懒、妙、巧” 四个维度切入生物教研,既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又突出教师角色的差异化特点,提出 “教师课前要勤、课堂要懒、课后要妙、管理要巧” 的教学策略,并融入 Ai 课堂评价体系,旨在通过优化教学环节、转变师生角色、创新作业设计与管理方式,辅以智能评价的精准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课前 “勤”:精研设计,筑牢教学根基
课前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的 “勤” 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与教学环节的深度研磨,为课堂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勤思教学环节,构建 “轻松习得” 的课堂逻辑
生物知识往往涉及抽象概念与复杂过程,教师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拆解为 “可感知、可参与、可迁移” 的教学环节。例如,在 “细胞分裂” 教学中,可设计 “模型搭建→动画演示 $$ 问题链引导 $$ 小组纠错” 的环节: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分离过程,再通过动画纠正模型中的错误,随后以“遗传物质的复制有何意义?” 等问题引发思考,最终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抽象过程。这种设计避免了单纯讲授的枯燥,让学生在 “做中学” 轻松掌握知识。
(二)勤思兴趣激发,挖掘生物知识的 “生活锚点”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生物知识与现实的联结。例如,在 “酶的特性” 教学前,可结合 “发烧时食欲下降与酶活性有何关系?” 等生活问题导入。通过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用价值,自然引发学习兴趣。
(三)勤练教学技能,强化 “思维与方法” 的渗透
生物习题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思维方式与答题规范的载体。教师需提前 “勤练” 习题解析,明确每道题考查的核心素养,并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题干关键词”,“如何从错误中提炼思维漏洞” 的教学策略。
二、课堂 “懒”:让位赋能,激活学生主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 “懒” 并非懈怠,而是主动 “退居幕后”,通过减少 “包办代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 “学生多读、多思、多答、多讲、多记” 的互动式学习。
(一)教师少读学生多练,让学生在 “自主研读” 中感知知识
针对教材中可读性强的内容,教师可减少逐字逐句的朗读讲解,而是设计 “带着问题读教材” 的任务。通过自主研读,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
(二)教师少思多问,让学生在 “问题链” 中深化思维
教师需避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中,不直接讲解原理,而是提出:“为什么实验前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若没有对植物进行暗处理,会发生什么?结果是什么?” 通过一连串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与推理中自主构建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的核心概念,实现从 “被动听” 到 “主动思” 的转变。
(三)教师少讲学生多议,让学生在 “表达分享” 中梳理知识
课堂中,教师应减少单向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 “说” 的机会。学生在表达与辩论中,既能梳理知识逻辑,又能发现自身理解的漏洞,教师仅在关键处进行点拨,真正实现 “学生多讲,教师少讲”。
(四)教师少写学生多记,让学生在 “主动记录” 中强化认知
课堂笔记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记录重点。例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时,教师可只在黑板上画出简化的细胞分裂图,让学生自主标注各时期的特点,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三、课后 “妙”:精选巧设,延伸学习效能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的 “妙” 体现在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创新性,避免机械重复,让学生在 “需思考、能探究”的任务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一)精选习题,聚焦 “核心素养” 的巩固
摒弃 “题海战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覆盖基础知识与易错点,同时融入情境化、探究性元素。
(二)设计多元作业,激发 “主动探究” 的欲望
突破传统 “试卷 + 抄写” 的作业形式,设计实践类、创作类、探究类作业。
·实践类:“观察校园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记录并分析原因”“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创作类:“以‘细胞的分工’为主题写一篇科普短文”“绘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思维导图”;
·探究类:“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绿萝光合作用的影响”。
这类作业需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而非依赖答案抄袭,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管理 “巧”:精准赋能,促进全员发展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的 “巧” 体现在利用学生心理特点与小组合作机制,激发学习动力,实现 “人人有收获、个个能闪光”。
(一)巧用 “争强好胜” 心理,激活学习内驱力
设置合理的竞争机制,如 “小组知识竞赛”“实验操作评比”“优秀作业展示” 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积极性。竞争中,学生为集体荣誉主动预习、积极思考,形成良性学习氛围。
(二)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实现 “互助监督”
将学生按 “异质分组”(兼顾成绩、性格、能力)分为学习小组,明确组长职责,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监督、互助学习。例如,实验课中,小组成员分工完成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的细胞” 的装片制作、显微镜操作、结果记录等任务,过程中相互纠错、共同进步,避免个别学生 “搭便车”。
(三)捕捉 “闪光点”,精准掌握学情
教师需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其在学习中的进步,并公开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通过小组反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精准掌握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开展针对性辅导,实现 “因材施教”。
“勤、懒、妙、巧” 并非孤立的教学策略,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前 “勤” 是基础,为课堂 “懒” 提供设计支撑;课堂 “懒” 是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课后 “妙” 是延伸,巩固学习效能;管理 “巧” 是保障,促进全员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践行这一策略,既能减轻自身负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让生物课堂从 “知识传授场” 转变为 “生命探究园”,最终实现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