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德育人为本,春风化雨:小学德育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黄东兰

和平县大坝镇中心小学517221

引言

小学德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一环,在当代教育体系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社会变革持续深入,学生的需求变得愈发多样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怎样塑造出更具有针对性并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新时代德育实施路径,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本文打算依照“以生为本”这种德育观念,仔细探究它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应用策略,试着给出一些创新性的实施方案,从而为改善德育成效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引。经过全面整理存在的问题,再配合具体案例剖析,希望能够找到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小学德育创新发展途径。

1 当前小学德育实践的现存问题

1.1 德育形式僵化,互动性与感染力不足

当下德育教育实际操作当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大都处在被动接收的状态,没有太多自主探究和情感投入的空间。这样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很难调动起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和思考潜力,这就使得德育的实际效果被严重削弱。由于缺少互动环节的支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机会就比较少,这让学生很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深入地体会并接受道德规范。于是,德育活动的实际影响力和实践价值也就随之降低。

1.2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德育教育常以教材抽象理论讲解,未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道德问题及应对方法,导致学生难将伦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处理具体情形时决策与解决问题能力差。因各年龄段学生认知与心理差异大,一刀切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其特殊需求,削弱了教育目的指向性与实用性。这种教学方式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动力,还可能引发其负面甚至抵触情绪。

1.3 德育与学科分离,缺乏整体性与渗透性

当下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较独立,与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缺乏系统整合与有机衔接,限制其综合育人功能发挥。各学科蕴含德育资源,如语文经典作品可传达核心价值观,数学教学能培育思维能力与治学精神,但潜在德育要素未充分挖掘利用,导致学生知识学习时难同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因缺乏顶层规划,一线教师教学时很少主动加入德育内容,加重学科隔阂,削弱教育目标协同推进效果。

2 德育为本,春风化雨:小学德育实践与创新策略

2.1 生活化渗透:德育扎根真实场景的实践探索

教育实践中,教师利用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达成德育目标,通过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领悟责任与义务的含义。依靠校园内外的实际场景,比如社区服务或者环保实践之类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之后体会到道德规范的价值所在。教师还可以围绕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历史事件展开专题讨论,利用互动交流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布置一些接近日常生活的探究任务,促使学生留意身边的现象,并开展理性思考,进而加深他们对道德准则的认知认同。这种以实践为根基的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帮助他们在实际情形当中完成道德素养的内化过程。

2.2 学科深度融合:将德育融入知识传授中

在学科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里的德育要素,把道德教育同知识传授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语文课堂通过赏析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领悟人物品质和伦理价值,从而激起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数学课程凭借问题解决环节,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治学精神以及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科学课借助实验探究活动,助力学生体会团队协作、诚信自律以及客观求真的必要性。各个学科教师要增强协作配合,一同创建起跨学科整合的德育体系,保证德育目标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这样既可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优化其道德素养,推动学生不断发展。

2.3 体验式活动设计:触动心灵深处的德育探索

通过系统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互动实践中做到情感上的共鸣以及价值上的认同。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历史文化遗迹或者革命纪念场馆,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开展团队协作类的实践活动,比如分成小组做课题研究或者去做志愿者服务之类的项目,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引导他们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体会到协作精神以及奉献的价值。利用艺术创作的形式,像音乐、绘画、戏剧等等,促使学生用更新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那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变成具体的艺术表达。这种重视情感培育的教育方法冲破了传统德育模式的束缚,让学生成为在实践当中深入领会道德内涵,并且把这种道德观念变成自己自觉行为准则的人。

2.4 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德育“合力磁场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大主要场域,三者相互协同为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给予了支撑。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凭借言传身教对儿童的价值观塑造起决定性影响;学校依靠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规范化道德引领;社会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变成实际行动。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明晰各自的功能定位,而且还要利用定期交流、资源互通以及要素整合等方式达成共识,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可组织家长参加主题班会或者德育实践活动,社区给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三方共同创建起一体化育人机制,全方位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这种多元主体协作模式既可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又可营造出浓厚的道德教育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结语

小学德育实践创新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完善,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走向,要不断推进德育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洋 . 以德育人为本的小学德育实践创新路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5):200-201.

[2] 陈雪梅 . 春风化雨——小学德育实践创新案例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6):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