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经典剧目《白蛇传》舞台美术灯光设计的叙事性表达研究
仰大章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一、川剧《白蛇传》的叙事特质与灯光设计的功能定位
川剧《白蛇传》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核心特质,在于其叙事中“颠覆认知”的文化表达,即天上不如凡间自由、禅界不如红尘洒脱、神不如妖善良,这种价值反差通过仙界缘起、人间结缘、禅界对抗的三段式结构展开 [1]。
舞台灯光在这一叙事体系中,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承担“时空界定”“角色注解”“情绪推动”三重功能的叙事媒介。传统戏曲舞台以“一桌二椅”为核心道具,依赖演员身段构建虚拟时空,川剧《白蛇传》的灯光设计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光区切割实现“同场异景”的时空转换,例如在“挣锁下凡”一幕中,用顶光投射的圆形光斑模拟天庭囚笼,白蛇挣扎时光斑随肢体动作收缩,当锁链断裂瞬间,侧光突然亮起勾勒出凡间的朦胧轮廓,完成从仙界到人间的时空跨越。这种设计既保留戏曲“写意”的美学特质,又通过光影变化强化叙事的逻辑性,让观众清晰感知剧情的空间位移与情绪转折。
从角色塑造来看,灯光设计还承担“视觉编码”的作用,青蛇“两性变换”是川剧《白蛇传》的标志性创新,在“船舟借伞”中以奴旦身份出现时,灯光采用暖黄色面光,配合柔化的侧光削弱面部棱角,突出乖巧伶俐的女性特质;而在“金山寺救夫”场景切换为武生身份时,面光转为冷白色,顶光投射出硬朗的肩部轮廓光,同时用追光聚焦其武打动作,通过光影对比强化刚勇刚毅的男性气质。这种光色语言的转换,无需依赖服饰或妆容的变更,就能让观众直观捕捉角色身份的变化,实现“形随光变”的叙事效果。
二、光色层次与叙事节点的耦合
川剧《白蛇传》的叙事节奏随“情、劫、斗”的主线推进,灯光设计通过光色层次的递进变化,将剧情冲突转化为可视化的视觉节奏。
“游湖借伞”作为白蛇与许仙结缘的核心场景,叙事核心是“人间温情”的建立,舞台采用“散光为主、聚光为辅”的光效设计,面光以淡蓝色铺底模拟西湖烟雨的朦胧感,同时用聚光在舞台中央投射出椭圆形光区,聚焦白蛇与许仙的互动。当许仙递伞时,追光缓缓从两人身上分开,再逐渐重合,象征情感的靠近;背景光则用渐变的绿色光斑模拟湖边垂柳,随演员的唱腔节奏缓慢流动,营造“最爱西湖二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的诗意氛围。
“端午显形”是剧情从“温情”转向“危机”的转折节点,叙事核心是“人妖身份的暴露”,灯光设计通过“光色突变”强化戏剧冲突。场景初始延续“游湖借伞”的暖色调,面光以琥珀色为主,营造端午佳节的喜庆氛围;当许仙劝饮雄黄酒时,侧光逐渐加入暗红色光效,光斑在白蛇身上缓慢游走,暗示其内心的挣扎。白蛇显形瞬间,全场灯光骤暗,仅用一束冷白色逆光勾勒蛇身的轮廓,同时背景光投射出扭曲的黑色阴影,配合演员的“倒硬桩”技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水漫金山”作为全剧高潮,叙事核心是“以情抗权”的悲壮抗争,灯光设计通过“多色交织、动态光效”与绝技表演深度耦合,构
建多维叙事空间。场景开篇用深蓝色面光铺底,模拟江水的辽阔,同时用频闪灯制造水波荡漾的效果;天兵天将出场时,顶光投射出金色的垂直光束,象征天庭的威严;白蛇与青蛇率领水族迎战时,侧光切换为青绿色,与水族角色的服饰色彩呼应,形成“蓝(水)、金(天)、青(妖)”的三色对抗格局。
在具体绝技表演中,护法韦驮“踢慧眼”时,仅用一束追光聚焦其额头,当纸制慧眼贴上额头的瞬间,追光突然转为红色,象征“天眼开”的神性觉醒;紫金铙钹“变脸”时,背景光随脸谱颜色变化同步切换,白色脸谱对应冷白光,黑色脸谱对应深蓝光,红色脸谱对应赤红光,每一次光色变化都与剧情中“法海施压”的节奏同步;白蛇“钻火圈”时,火圈周围布置橙红色暖光,与冷蓝色的“水”光形成对比。
三、灯光设计的文化意象传递
川剧《白蛇传》的文化内核,在于通过“人、妖、神”的冲突,表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对强权的反抗,灯光设计以“写意”的光色语言,实现从“叙事”到“表意”的升华 [2]。就如在“仙界”场景的设计中,灯光以“冷、高、散”为核心特质,冷白色顶光从舞台上方均匀投射,模拟天庭的清冷与威严;光区边缘刻意保留模糊的渐变效果,避免清晰的边界,象征“仙界”的虚无与缥缈。
“人间”场景的灯光则以“暖、低、聚”为特点,暖黄色面光从舞台前方投射,光线角度较低,在演员面部形成柔和的阴影,模拟人间的烟火气;光区多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的聚光,聚焦于角色互动的核心区域。
“禅界”场景以金山寺为核心,灯光设计通过“硬、直、暗”的光色语言,传递“强权、压抑”的文化意象,深棕色的侧光从舞台两侧垂直投射,在地面形成清晰的光影线条,模拟寺庙建筑的硬朗轮廓;顶光采用窄光束的聚光,在舞台中央投射出“佛”字的光影图案,象征法海所代表的“禅界”权威。这种设计没有直接展示金山寺的建筑布景,传递“禅界虽神圣却无自由”的文化内涵,与剧作“禅界不如红尘洒脱”的价值主张相呼应。
四、结语
川剧《白蛇传》的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以“叙事为核心、技戏为支撑、文化为内核”,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视觉叙事体系。它突破传统戏曲“以人定景”的局限,通过光色层次的变化,完成仙界、人间、禅界的时空转换;借助动态光效与绝技表演的耦合,推动“情、劫、斗”的剧情发展,实现从“照明”到“叙事”再到“表意”的三级跨越,不仅让川剧《白蛇传》的舞台呈现更具感染力,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让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丽梅, 雨林. 人与妖的共同超越——川剧《白蛇传》之特点[J].四川戏剧 ,2012(4):32-34.
[2] 田芳 .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川剧的现代转化 [J]. 戏剧之家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