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作者

马仙菊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五洲观澜小学044000

引言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科技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变得越发显著起来,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把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在一起,既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善教育品质、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融合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给小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科技世界的门户,让他们从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那些前沿科技的概念,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根基。

1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1.1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重视数字素养的培育,看重计算思维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它提倡通过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实践,让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整体认识,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领悟信息技术不只是工具的运用,更是信息获取、处理、创造、传递的全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很大指导价值,认为学生应在真实情形下自行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连通主义理论表明,数字时代的学习不只是在个人内部发生,而且在于创建知识网络并联系资源。

1.2 人工智能教育理论

人工智能教育理论重视智能素养培育,看重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的认识,体验感知优先,借助具身认知来形成对人工智能的直观感受。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提倡把复杂的 AI 概念转变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任务,情境学习理论提醒我们,人工智能教育应融入真实的应用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领会AI 技术的作用机制。人机协同理论给予教育新的视角,注重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长处相辅相成,培育与AI 合作共存的能力。

2 小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当下小学教师队伍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明显知识结构缺陷,大多信息技术教师所受教育属于传统计算机教育,对于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状况缺乏系统认知,学科教师更是普遍缺少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能力,难以展开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培训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 AI素养提升机制,致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能做浅层技术应用,无法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教育价值。这种专业能力欠缺直接限制了融合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2.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人工智能教育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作支撑,不过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配备智能机器人、AI 实验平台之类的先进设备,可欠发达地区也许连基本的信息技术设备都无法保证。教学资源的开发也表现出不均衡的情况,优良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常常被极少数学校所占有,缺少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既影响到教育公平,又妨碍人工智能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行。

3 小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探索

3.1 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构建智能学习支持系统,利用学情分析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系统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特性,动态调节学习路线与难度级别。在编程学习环节,AI 系统可即时检测到学生的代码错误,给予智能纠错

及改良意见。于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期间,平台会自行创建适合个体认知水准的练习题,并给予细致的解题引导。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既提升了学习效率,又培育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人工智能辅助编程教育探索

把 AI 概念加到编程课里,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 AI 程序,从而明白智能是怎么回事。用图形化编程工具,降低人工智能学习的难度,让小学生也能够体验一下机器学习的过程,像训练图像识别模型,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再像设计一个智能对话程序,这样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这种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编程技能,又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AI 观念。

3.3 智能工具辅助的项目式学习

引导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在科学探究项目中使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做环境监测,在社会研究项目中用信息检索和文本分析技术处理社会数据,在艺术创作中尝试用 AI 生成工具辅助设计。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同时,也培养了用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4 人工智能于教育评价的应用探索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教学评价方法,做到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融合。借助分析学生的学习进程数据,AI 系统就能给予更为全面而且客观的学习评定。在编程作业批改环节,智能系统可察觉代码质量及其创新性,给出改善意见。针对项目作品评定,AI 工具可助力教师执行初步筛选和划分,从而提升评价效率,而且会创建出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促使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知晓如何改进。

4 未来融合教育的趋势

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会更深入、更广泛,课程内容不再只是学技术,而是要全面培养智能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教学方法会更多地强调人机协同,老师和人工智能各有所长,共同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习环境会把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起来,创造出浸入式智能学习的环境。教育资源会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育公平问题也能用技术解决,云端共享的智能教育平台会减少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

结语

这种融合教育,它培养学生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适合智能时代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将来社会发展培育人才。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改变,在实践中持续改善融合形式,使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助力教育革新。

参考文献

[1] 陈炯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3):144-148.

[2] 张宏 . 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J]. 学苑教育 ,2025,(14):61-63.

[3] 彭舟明 . 探人工智能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思路 [J].人生与伴侣 ,2025,(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