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曹英焕 赵艳峰 许晴 刘会锋

鄢陵县张桥镇中心学校

引言

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意义深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限制,能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精准推送适配的阅读资源,激发阅读兴趣。借助智能分析,可实时监测阅读进程,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与指导,助力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丰富教学手段,营造互动式阅读情境,让整本书阅读更高效、有趣,推动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在资源分配、教学效率与个性化培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等,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化教育。它还能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广区域,促进教育公平。此外,智能辅导系统能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虚拟实验、场景模拟等技术可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因此,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人才的关键之举。

二、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与教学融合度不足

部分教师虽引入智能工具,却仅将其作为传统教学的简单补充,未充分挖掘其深层功能。例如智能阅读分析工具能呈现学生阅读进度、理解偏差等数据,但教师多只是简单浏览,未依据这些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技术优势难以发挥。而且在教学环节中,技术运用常出现脱节现象。像组织阅读讨论时,未借助智能交互功能营造多元讨论场景,仍采用传统问答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度思考与阅读兴趣。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满足有限

在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里,人工智能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人工智能推荐系统数据收集维度单,多聚焦于阅读速度、答题正确率等显性数据,难以捕捉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偏好、独特思维方式与潜在阅读兴趣点。另一方面,推荐内容缺乏深度定制。即便基于有限数据推荐,所推书籍或任务也往往千篇一律,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与阅读目标,无法为每个学生打造契合其个性化发展的阅读路径。

(三)教师技术操作与教学能力不匹配

当下,不少学校引入了各类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如智能阅读分析平台、虚拟阅读助手等,但部分教师对技术操作不够熟练。一些教师面对复杂的系统界面和操作流程,常常手忙脚乱,无法高效利用技术功能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数据,像难以精准提取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误区和兴趣倾向等信息。即便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有效教学策略时也力不从心。例如,智能平台分析出学生对某部名著中人物形象理解存在偏差,但教师却不能结合教学理论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导致技术优势无法充分融入教学,影响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

(四)阅读评价体系智能化水平待提升

当前,虽有部分学校引入智能评价工具,但功能多局限于对阅读字数、时长等基础数据的统计,难以深入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情感共鸣等核心要素。而且,智能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无法兼顾不同体裁、主题名著的特色,难以精准评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此外,评价体系缺乏动态反馈机制,不能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策略,无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深化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借助智能交互平台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探究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利用智能平台为学生推送《西游记》的动画片段、角色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瞬间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智能阅读软件进行自主阅读,该软件不仅能实时记录阅读进度,还能根据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停顿情况,分析其阅读专注度,为教师后续指导提供参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在智能平台的讨论区提出。比如,有学生对“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映的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其他同学纷纷发表见解,人工智能助手也会适时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学术观点,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为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组织“角色深度剖析”活动。借助智能分析工具,学生对唐僧师徒四人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进行数据化整理,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学生利用智能绘图软件,为书中经典情节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的故事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活动尾声,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假如我是《西游记》中的一员”为主题,运用智能写作辅助工具检查语法错误、优化语句表达。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智能展示平台,大家相互评价、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中,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让经典名著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强化个性化推荐,满足多元需求在开展《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为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教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阅读推荐方案。教学初始,教师利用智能测评工具对学生展开全面评估。测评内容涵盖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兴趣方向等多个维度。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快,但对故事深层内涵挖掘不足;有的学生则对冒险题材中的人物心理变化格外关注;还有学生对书中涉及的野外生存知识充满好奇。基于测评结果,人工智能系统为学生量身定制阅读推荐。对于阅读速度快但理解浅的学生,系统推荐深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的评论文章和专家讲座视频。比如,引导他们观看学者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不同阶段心理转变的讲座,使其明白鲁滨逊从最初的绝望到逐渐适应、积极求生的心理历程,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关注人物心理变化的学生,系统推荐类似题材中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的书籍,如《手斧男孩》。书中主人公布莱恩在森林中独自求生,其面对困境时的恐惧、挣扎与自我鼓励等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生动。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能更深入地体会不同作品中冒险人物心理变化的异同。对野外生存知识感兴趣的学生,系统不仅推荐专业的野外生存指南书籍,还关联相关科普视频。像介绍如何在野外搭建庇护所、寻找水源和食物的视频,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了解野外生存技巧,同时鼓励他们结合书中鲁滨逊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讨论,使阅读与实际知识紧密相连。

(三)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领域时,某初中为提升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启动了“名著阅读 AI 赋能”项目,着重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以推动专业发展。项目伊始,学校发现多数语文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了解有限,难以将其有效融入阅读教学。为此,学校与专业教育科技公司合作,为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学习,通过线上课程和线下讲座,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在文本分析、学生阅读行为预测等方面的原理和潜力,教师们逐渐认识到AI 能为整本书阅读带来精准学情分析和个性化教学支持。进入实操环节,培训聚焦于实用工具的使用。技术人员指导教师运用智能阅读平台,该平台能自动生成名著阅读任务,如针对《骆驼祥子》,设置分析祥子三起三落背后社会原因的任务,并能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实时反馈,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痛点。同时,教师还学习了如何利用 AI 写作辅助工具批改学生的阅读感悟和读书笔记,系统能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用词准确性,并给出修改建议,大大提高了批改效率。随着技术掌握程度的提升,教师们开始自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结合 AI 生成的阅读数据,开展分层教学,为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阅读任务;有的教师利用AI 虚拟角色与学生进行名著情节对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构建智能评价体系,优化阅读反馈

例如,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为优化阅读反馈,学校构建了智能评价体系。该体系借助智能阅读平台,从多个维度收集学生阅读数据。在阅读过程中,平台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长、阅读速度,还能通过设置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检测学生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描写百草园有哪些乐趣”。同时,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让学生录制对书中片段的朗读音频,分析其朗读的流畅度、情感表达,以此评估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完成初步阅读后,学生需在平台上完成主题探究任务,像探讨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的回答逻辑、观点深度和创新性,给出详细评价和改进建议。例如,若学生回答仅停留在表面描述,平台会提示“可结合具体事例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成因”。教师根据平台汇总的数据和评价报告,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优势与不足,开展个性化辅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推荐相关辅助阅读资料;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拓展创作。通过智能评价体系,学生能及时获得精准反馈,阅读积极性显著提高,阅读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

结论

人工智能为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新契机,但在应用中存在技术融合不足、个性化需求满足有限、教师技术能力不匹配、评价体系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为此可通过深化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个性化推荐满足多元需求、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构建智能评价体系优化阅读反馈等策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瑛. 借助层次理论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5, (06): 53-55.

[2] 周剑清, 何培富. 通用人工智能AGI 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变革、潜在风险及其纾解[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7.

[3] 李芳芳 , 陈志平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以ChatGPT 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语文建设, 2024,(01):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