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侯孟杰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一、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美术作为一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加强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目前中学美术教育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深入研究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素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觉醒与人格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美术教育中的创新素养培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有力的支撑。

创新素养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中对技法标准化、单一化的要求,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表达自我。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学生常被要求临摹经典作品,追求与原作在笔触、构图、色彩上的高度相似,这种模式虽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而创新素养培养下的美术教育则不同,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个人兴趣、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此外,创新素养培养所营造的开放包容的美术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每一个创意想法都能得到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看似荒诞、不切实际的构思,教师也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完善创意。这种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再因害怕犯错或与他人不同而压抑个性。同时,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能够欣赏到不同的创作思路和个性表达,进一步拓宽了自我认知的边界,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创新素养的培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新时代人才。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引擎,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素养促使学生突破传统审美定式,构建个性化的审美认知体系。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既定的审美标准,审美视角局限于经典艺术范式。而创新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以独特视角观察世界,主动探索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常规的色彩组合,而是尝试将互补色大胆碰撞,或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特殊色彩组合,如深秋时节枯叶的棕褐与残阳的橘红交织,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固有审美框架,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形成对色彩关系、构图法则的独特理解,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审美认知体系。

创新过程中的多元尝试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学生为实现创新表达,会主动接触并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与技法。例如,在进行版画创作时,学生可能会研究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刀法韵味,同时借鉴西方丝网版画的肌理表现手法,将二者融合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艺术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从而突破单一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局限,形成更为广阔、包容的审美视野。此外,创新实践还促使学生关注当代艺术潮流与社会文化现象,理解艺术与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审美层次。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创新素养的培育本质上是对学生多元思维的综合训练。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同时运用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例如,在主题创作“未来城市”中,学生首先通过发散思维构思出悬浮建筑、生态交通等创新性概念,随后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不同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最后借助逻辑思维将创意转化为层次分明的设计草图。这种思维整合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打破常规的想象力,更培养了其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情境中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将创意转化为实体成果的实践平台。从材料选择到技法运用,从草图构思到成品制作,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以“废旧材料艺术装置”课程为例,学生需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掌握雕塑造型、色彩搭配等专业技能,还要解决材料适配性、结构稳定性等实际问题。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创新思维真正落地为可触摸的实践成果。

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协作与融合。在“校园公共艺术项目”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从创意提案、预算规划到施工安装的全过程,这要求成员间进行高效沟通、合理分工,同时协调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关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发挥各自特长,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跨学科知识运用中,将数学的比例计算、物理的力学原理与美术设计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未来适应多元化工作场景奠定基础。

三、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部分中学美术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将教学重心过度倾斜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机械传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身为绝对主导,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绘画技巧、艺术理论等内容,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如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的空间。例如,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固定的步骤与技法进行临摹,过度强调画面的规范性与相似度,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创意的表达,导致学生思维固化,难以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新思维。同时,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将美术课简单视为副科,教学敷衍了事,进一步削弱了创新素养培养的力度。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学美术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缺陷,难以满足创新素养培养的需求。课程内容上,教材编排多以传统美术知识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侧重于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析和绘画技能的重复练习,如长期局限于静物写生、简单图案绘制等内容,缺乏对当代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涉及,也较少设置激发创意、鼓励创新实践的课程模块。这种单一化、程式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艺术视野狭窄,难以接触到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多元的创作方式,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未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无法真正体会美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创新动力不足。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中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评价标准上,过于注重美术作品的技能水平与最终成果,以画面的工整度、相似度、技法熟练度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例如,在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中,教师更倾向于肯定技法精湛、画面美观但缺乏创意的作品,而对那些虽然技法稚嫩但充满独特创意的作品评价较低,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评价主体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度低,评价视角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情况。

四、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教育观

传统美术教育常陷入“技法至上”的误区,教师以示范临摹为核心,学生被动复制既定范式。这种教学模式虽能夯实美术基础技能,却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创新教育观,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创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例如,在素描课程中,教师不再局限于石膏像的精准临摹,而是引入“创意素描”课题,鼓励学生以解构重组、夸张变形等手法,将日常物品转化为超现实艺术形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论在此得到实践,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与实践,在打破常规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还应定期参与创新教育研修,学习芬兰现象式教学、PBL项目式学习等先进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试错”等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

(二)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培养创新素养的核心载体。当前中学美术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单一、脱离生活、缺乏文化多样性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需从课程模块、生活实践、文化融合三个维度进行优化,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增加创意课程模块

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创意设计、艺术思维拓展等课程模块。例如,开设“创意绘画”课程,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绘画技法的限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设置“立体构成”课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立体造型,培养空间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例如,开展“校园环境美化设计”项目,让学生为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壁画、标识等;组织“传统节日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创新灵感。

3. 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在美术课程中引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元素,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通过对多元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跨文化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展示非洲木雕、日本浮世绘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并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1. 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解绘画构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多幅构图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每幅作品的构图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构图来表达特定的主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探索新的构图方式。

2. 开展项目式学习

将美术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确定创作主题、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开展“校园文化海报设计”项目,学生小组需要围绕校园文化主题,进行创意构思、素材收集、设计制作等一系列工作,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创新能力。

3.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数字绘画软件、图形设计工具等进行美术创作,拓展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四)营造创新环境,鼓励个性表达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个性表达的关键土壤。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搭建多元展示平台等举措,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艺术潜能,助力创新素养的培育。课堂是美术教学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核心场域,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创作顾虑,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教师需转变传统“讲授式”的课堂主导角色,成为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讨论,尊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与创作思路。同时,教师要接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试错行为。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学生在探索新材料、新技法或新表现形式时,难免会出现“失败”的作品。此时,教师不应以技法是否成熟、构图是否合理等标准简单否定,而是要挖掘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引导学生反思创作过程,将失败转化为创新经验的积累。

(五)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创新发展

1. 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

突破传统“技法主导”的评价框架,构建涵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文化理解、合作意识的多维评价指标。在创新思维维度,增设“创意独特性”“跨界联想能力”等观测点,如评估学生能否将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水墨画创作;实践能力维度关注材料创新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评价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完成立体装置艺术的过程;文化理解维度考察学生对多元艺术元素的融合运用,如能否在现代插画中融入敦煌壁画纹样;合作意识维度则通过小组项目评价成员间创意互补与协同创作能力。

2. 推行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

建立“创作日志 + 阶段性成果展示 + 成长档案袋”的过程性评价模式。要求学生在创作日志中记录灵感来源、方案迭代过程及遇到的瓶颈,教师定期批注引导;设置草图设计、半成品展示等阶段性成果汇报环节,捕捉学生思维演变轨迹。引入增值性评价视角,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纵向发展,通过对比期初与期末作品,评估个体在创意流畅性、新颖性方面的进步幅度,弱化横向比较带来的创作压力。

3. 实施多元主体协同评价

构建“教师- 学生- 同伴- 家长”四方参与的评价网络。教师侧重专业维度评价,运用雷达图可视化呈现学生在各指标的发展情况;学生自评环节设计“创新思维自检表”引导其反思创作中的突破与不足;同伴互评采用“双盲评价 + 圆桌讨论”模式,通过匿名评分与公开研讨激发批判性思维;邀请家长参与校园艺术展评价,从社会视角提供反馈,如对环保主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评价。

五、结论

中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更新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