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林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探讨

作者

向康

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18

引言

在中国,林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关系到生态保护、农民收入以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地方利益冲突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林地权属争议不断,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进程。如何高效调处林地权属争议,确保林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领域中的关键课题。本文将通过对林地权属争议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争议的调处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深入探讨争议调处机制的多元化路径,旨在为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林地权属争议的成因分析

林地权属争议的成因主要源于历史遗留问题、利益冲突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历史遗留问题是林地权属争议的根本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国家对林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化管理和划定,但当时的土地登记与确权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大量林地未能得到准确界定和登记。随着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原有的土地利用和权属界限出现模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个人之间的产权划分存在较大争议。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给林地所有权的确认带来了困难,也为后续的争议调解埋下了隐患。

利益冲突是另一个导致林地权属争议的重要因素。林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地作为生产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吸引了众多利益主体的关注。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在林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常常发生冲突。这些利益的交织使得各方在权属认定时易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导致恶性竞争和非法侵占。现行的法律制度尚未能完全适应林地资源管理的需求,缺乏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操作指南,致使权属认定过程中的法律适用不一致、监管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争议的发生和处理难度。

二、林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的构建

建立有效的林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是解决林地权属纠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要构建这一机制,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法制建设,明确林地权属认定的标准和程序,确保各方权益能够依法得到保障。我国目前的林地管理体系中,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法律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林地权属界定存在差异。为了实现有效的调处,应完善林地确权登记的法律框架,制定符合实际的操作规范,确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林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效率,还能增强公众对权属认定结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调处机制的构建需要多方协作,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作为权属调处的核心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设专业化的调解平台和队伍,积极推动林地权属争议的解决。应充分借助第三方调解机构和专业律师的力量,为争议各方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和调解服务。多元化的调解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单一行政干预的弊端,减少行政权力的滥用,保证调处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地方政府应加强与林业、土地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确保信息的共享和政策的一致性,为调解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林地权属争议调处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能够对林地资源的权属、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的记录和监控,为调解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利用 GIS 技术进行林地资源的空间信息分析,可以帮助调解人员快速准确地判定争议区域的实际边界,有效避免因地理信息不准确引发的纠纷。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增强透明度,促使各方能够及时获取权属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纠纷。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平台将成为林地权属调处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林地资源管理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案例分析与调处机制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了多个林地权属争议的实践案例后,可以发现调处机制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争议解决的效率与效果。在某些地方,地方政府通过成立专门的林地权属调解委员会,邀请具有法学背景和林业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调解员,成功化解了长期悬而未决的林地权属纠纷。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地方政府主导的调解机构能够有效提供公正、权威的判断,为争议双方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避免了单方面利益的失衡。通过设置调解员的资格认证体系,可以确保调解过程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增强各方对结果的认同感。

在实践过程中,调处机制的实施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调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也使得调解进程受到阻碍。在某些案例中,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部分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林地权属缺乏清晰的了解,进而无法准确提供相关证据,导致调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提升基层政府的能力、加强调解人员的培训、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是当前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优化林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与技术支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实现林地资源的精准管理,为调解提供实时的地理和权属数据。在一些已经试点的地区,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各方参与者可以随时查询林地的权属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了调解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推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有助于丰富调解路径。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尤其是具有法律与林业双重背景的专业团队,可以更有效地解读复杂的林地权属争议,确保调解过程更加公平、透明。通过这些优化路径,可以为林地权属争议调解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框架。

结语

林地权属争议的调处机制在实现自然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化解林地权属争议,推动林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灵活的调解机制与专业化的操作体系是提高调解效率的关键。未来,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林地权属争议的调处机制将更加成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晓亮 . 实景三维在河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的应用与实践 [J]. 安徽地质 ,2025,35(02):186-188.

[2] 孟海军 , 王永红 , 张晓鹏 , 等 .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冰川登记单元预划技术探讨 [J]. 测绘标准化 ,2025,41(01):118-123.

[3] 李香莉 , 李明哲 , 张宗伟 .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图件成果的制作研究 [J]. 经纬天地 ,2025,(01):24-28.

向康(1991.11-),男,汉族,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林草湿荒综合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