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业视角搭建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现状与对策研究
谢嘉钰 胡丽辉
怀化学院 商学院,湖南省怀化市, 418000
摘要:二手经济以盘活闲置资源为主要方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消费门槛,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学生创业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分析了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面临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挑战、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瓶颈、政策协同支持有待加强四大瓶颈。因此本研究提出建立“技术+信用+政策”的三位一体优化框架,从而为二手经济注入活力,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服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二手交易平台;
1前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循环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二手市场正处于从传统线下零散交易升级为线上规范经营转型阶段,同时高校内闲置物品增加,涵盖生活用品,电子设备,教材书籍和运动器材等各类物品,这些都需要以一个系统规范的交易渠道进行流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现有的平台设计功能比较简单,商品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开展困难,使得平台功能与用户期望有所落差,其次在信用层面,目前大多数二手交易平台的信用机制比较传统,未能与高校的院部层次和社交网络以及熟人关系紧密结合,造成高校交易需求与平台信用机制脱节,最后,在商业模式层面,现有平台普遍停留在单一的抽取交易佣金的盈利方式,价值变现路径狭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难度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典型案例的研究,从大学生创业视角下对大学生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现状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旨在构建二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交易新范式,同时对于推动校园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现状
通过在各大高校发表线上线下问卷、实地访谈,开展了关于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的问卷调查。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全方面分析后,为APP顺利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来源和支撑。本次问卷调查一共收集到问卷3500份,有效问卷328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3.0%,有效问卷中男生为1593人,占比48.5%,女生1687人,占比51.5%。按照年级划分,大三学生使用二手交易平台意愿最强,占比35.5%;大一、大二、大四分别为24.12%、19.16%、21.22%。
2.1市场规模与需求特征
二手交易市场日渐发展蓬勃,各个高校有各自的学校特色和运行规律。调研结果显示,这一市场以教材教辅、数码产品、生活用品为热门商品,如图2-1所示,围绕着高校教学周期和活动变动,例如,开学季教材和文具需求飙升,毕业季大件生活物品大量售卖,四六级考试之际听力耳机需求增加,校园摄影节的开展让二手拍立得、反光板十分畅销,构成明显的交易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大学生对于二手商品的接纳度也逐渐提高,展现出强烈的性价比导向,希望用较低的价格获得价值仍较高的二手物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由于信息差不对称、支付不便等现实原因,如图2-2所示,大量潜在二手交易需求未能有效转化成实际交易行动,供需不够匹配;区域高校二手交易市场成熟度不一,发展不够均衡;学生更偏爱校外综合性平台,对专业化校园平台信任度偏低。
2.2平台运营现状
当前高校二手平台的运营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综合性商业平台由于拥有成熟且大众接受的运营和业务体系,占据着二手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校园平台运营模式相较落后,功能较为单一,以主要的二手商品信息发布和交易服务为主,附带较简单的社交服务,在用户体验、平台社交、交易信息、售后保障等平台服务重视度不够,导致平台活跃度低、用户粘性弱,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容易被对手挤占,平台使用率和交易转化率低于闲鱼综合平台,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如图2-3所示。
2.3大学生创业特点
与社会创业团队不同,大学生创业团队受校园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创新热情和实践动力,他们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精准敏锐捕捉到校园学习和生活场景中的需求,并根据大学生的习惯和特性设计出贴近大学生心理的平台功能,例如周末或者不上课时间,大学生不愿意出门,那么平台就会设计上门取物服务,解决学生要配送物品的烦恼。同时大学生善于利用互联网,叠加校园文化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低成本推广和传播,例如在撰写推文、制造视频、建立院系社群等方式迅速打开校内知名度,线下举办推广活动,利用同学关系链,发放宣传单,快速建立初始用户基础。
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还未毕业,资源和资金有限,大多选择轻资产运营,注重打造最小化可行性高的产品,在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时间的条件下开发核心业务和功能。
2.4创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政策,为在校大学生开展线上平台创业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循环利用、以旧换新的理念也为二手交易赋予政策正当性。但是在政策的落实执行层面,平台运营与制度制定不够匹配。大多数高校对创业项目停留在鼓励阶段,支持力度不足,高校对于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方式大多为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场地支持、纳入学分认定,而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孵化园所能提供的使用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有限,平台与校园管理和校园学分设置制度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政策对于平台发展助力不足,这样使得教材匹配等的特色功能难以实现,校内用地设置规划制度使得商品起送点受到限制。这样的政策环境导致大学生疲于处理制度约束,无法专注平台自身。
3.基于大学生创业视角的问题分析
3.1资源整合能力存在不足
在基础资源上,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约束。创业初期资金主要依赖个人筹资和学习创业基金,导致平台技术开发预算不足,难以承担专业化的系统架构设计和服务器运维成本,核心功能板块需依赖技术外包服务,导致平台功能迭代滞后于用户需求变化。同时由于缺乏校方官方授权和支持,平台无法接入教务系统的课程数据接口,物流服务也因校园管理限制,难以建立高效的终端配送网络,影响了用户平台体验。最后,大学生管理能力欠缺,表现在项目管理上容易目标模糊、进度失控、功能更新周期过长、资源分配不合理,使得平台同质化严重,无法实现真正的竞争壁垒和规模效应。
3.2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挑战
高校消费群体流动性和周期性比较强,传统的信用评价机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交易需求和校园场景。一方面,每年高校都会面临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的用户更替,造成长期信用积累机制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学生创业团队在风控体系设计上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平台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信任保障系统。同时大学生创业者接受到的信用机制比较传统,信息机制创新不够,导致平台交易风险管控不足,用户对于平台信任度低,留不住用户,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平台口碑。
3.3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瓶颈
由于思维局限和资源约束,大学生创业平台利润来源大多数依赖佣金,仍停留在简单的交易中介角色,缺少在校园丰富生活场景中获取多样的盈利途径的探索和能力,忽视对校园场景特有的商业价值挖掘。缺乏对不同用户分层思考,未能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差异化服务,忽视了平台积累交易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的潜在价值,对校园生态中的协同盈利机会开发不足,从而使得平台盈利途径狭窄,平台收益、规模壮大受到限制。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商业思维训练,难以突破传统电商模式的框架束缚,导致平台团队在平台开发增值服务、运用数据分析用户、增加用户方面较为薄弱,资金链可持续性低。
3.4政策协同支持有待加强
虽然大多数高校拥有各自的基础性创业机制,但这些政策往往停留在宏观鼓励层面,在场地使用、资金支持等设定不明朗,未能针对二手交易平台这类公共服务属性的创业项目制定差异化扶持方案,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制定的措施与平台实际需求脱节,如经费到账速度慢、使用规则僵化、校园场地有限、管理制度与平台线下服务不匹配,这种环境难以满足灵活运营需要,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平台的整体发展。
4.优化对策和建议
4.1实行智能匹配与数据分析
高校二手交易平台可通过构建智能匹配引擎与多维数据分析系统实现运营效能跃升。依托于真实的个性化校园场景是构建智能匹配系统的关键,对接教务系统,得到利于二手教材二次销售的可公开的信息,例如针对不同高校的不同学院和专业的课程和书籍,实现书籍有效置换,从而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并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教材条形码和商品关键信息,结合定位服务智能推荐用户最佳范围内的最优交易对象;引入动态定价模型,综合考量商品折旧程度、市场供需关系和学期阶段特征,为卖家提供科学定价建议。数据分析系统则致力于挖掘平台用户价值:通过用户行为日志分析构建画像标签体系,识别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特征;对可视化数据进行分析,为创业团队提供实时运营监测和决策支持,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将传统匹配效率,更能通过数据驱动持续优化平台服务能力,为轻资产运营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关键竞争优势。
4.2建立校园化信用机制
通过构建特色校园信用机制,提高平台信用度。对平台所有用户实行实名制,并需上传学生证,确保学生的真实身份;将每一位用户的信用量化,划分A-E五个等级,并且从不同方面构建指标,对指标进行赋重,指标可包含交易履约、举报记录、平台发言、校园行为等等;同时平台可以引入各院校辅导员和学生会担任平台监督员、背书人,对平台用户交易行为形成熟人约束,从而规范平台用户交易行为。并且针对信用等级越高的用户,可释放平台部分特权,平台等级较低的用户,将会触发交易限额和人工审核,限制交易物品和数量。与此同时,针对信用问题开发信息修复通道,违约用户通过参与公益和志愿服务恢复提高信用等级,并针对各院系建立仲裁委员会,由各院系推选代表组成,以便于处理复杂的交易纠纷。
4.3探索多元盈利途径
平台不应局限于佣金单一收益盈利模式,可以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根据用户交易商品的价值对平台佣金进行划分,从而给平台获取基本服务收益。除此之外,开发多项付费模块包括针对一些急出或价值较高的二手物品,平台也可提供平台广告位租赁服务;用户没有时间在平台交易物品,可以交由平台代运营;根据不同商品价值,提供智能定价建议通过平台数据变现,向学校提供闲置物品分析报告,向企业提供精准营销服务;同时积极开拓平台功能,设计“二手租赁”专区,用户如有对物品有短期需求,可在平台租赁;搭建“以物换物”专区,用户进行各自二手商品的平等交换。
4.4推动高校支持与资源整合
各大高校管理层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制定专门针对校园共享经济平台的支持政策,并在资源对接、数据开放等方面提供实质性保障。将平台建立和运营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劳动教育学分等学分认定,设定专项扶持资金,针对不同平台的资质和所需资金进行评估,施以帮助;降低进入创新创业园的门槛,简化平台建立校级审批手续,帮助有需要的平台申请营业执照,优化用户校内营商环境;以学校名义与平台举办跳蚤活动,线上交易线下宣传,提供平台校内可信度和知名度;将勤工俭学岗位向平台开放,为平台输入人才,减轻平台成本;推动高校与高校之间二手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打造高校二手交易生态圈。
5.总结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视角,系统构建了高校二手交易平台“技术赋能-信用建设-商业创新-政策协同”的四维发展模型,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智能匹配技术、校园化信用机制、多元化盈利模式和校地资源整合的有机协同,不仅能有效破解当前平台运营中供需匹配低效、信任成本高昂、商业模式单一等核心困境,更可培育出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校园循环经济生态,与此同时,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调查问卷选择的对象是虽然涉及不同区域,但是数据选取数量有限,反应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其价值只体现在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宏观层面,应该就优化对策和建议详细阐述,从而助力高校二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骏博,代红梅,饶巧巧.“互联网+”环境下九江高校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4,29(04):21-24.
[2] 周姣.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高校二手物品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2):67-70.
[3] 高耀,许诺,李博,王国帧.基于Web的新型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实践研究——以“校易集市”为例[J].中国商论,2023,(01):130-132.
[4] 丁佩佩.高校二手物品电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22,43(11):88-90.
[5] 王虹丁,丁玉龙.循环经济背景下高校二手商品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22,(16):55-57.
[6] 李旭,王良遇.高校二手市场线上平台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13):53-56.
[7] 刘玥垚,曾姿琪,彭佳慧,吴思懿,樊蓉.浅析大学校园二手图书资源循环使用的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A]2022电脑校园网络论坛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3.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310548010)
谢嘉钰,(2003.8-),女,汉族,湖南醴陵人,本科。
胡丽辉,怀化学院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