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黄朝霞
怀仁市第一中学校 山西朔州 038300
引言:在素养为纲的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思维品质教育成为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而政治课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 [1],但是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顶层设计方面,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供操作路径还尚未理清。如何培养学生路径研究对学生政治认同和理性思维、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政治思辨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政治思辨能力的整体表现
高中生政治思辨水平普遍不高,都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政治概念、观点多数都能记忆,有基本的是非认识,但面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和具体问题时,缺乏多角度、多层面的理性思考。少部分学生惯性地通过简单化、情绪化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缺乏冷静思考、全面分析论证,政治认识停留在表面的结论,缺乏对思维过程、社会背景的逻辑性分析,价值判断多依赖直觉、已有经验,缺乏理性的推理反思。政治思辨水平整体上缺乏理性、全面、自主的思考,有待教学启发。
(二)影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和结论的掌握,学生被动接受,不善于思考和质疑;问题的设计往往具有单一性,追求唯一性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多角度讨论和论证空间;评价重视记忆性知识的测量,忽视思维过程和逻辑层次的考查,也间接影响学生深入讨论和理性思考的探究动机。教师自身思辨教学认识不够,课堂上对学生有意识、有层次、有目的的思维训练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很难体现思辨能力的提升[2]。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巧设思辨性问题,激发深度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设置好思辨性问题可有效调动高中学生思维的最大潜能,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思辨性问题,打破“全或无”的绝对思维,要求学生从理论和现实中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长期思辨“非全”的绝对思维中,逐渐养成冷静判断、理性思考等的良好习惯,进而有利于学生政治思维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
比如,从“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这一课来看,教师提出“完全依靠市场,是否会使一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否政府一干预就会使经济效率低下?”这一对矛盾,要求学生运用价值规律、市场失灵等、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知识,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进行思考,去感受经济体制背后的价值判断与现实压力,在辨识中树立起较为全面、辩证的自觉,因而,问题意识和思辨才是思辨性问题的本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带入高阶思维。因此,设计精妙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会分析复杂政治经济问题的思维不再仅是追求答案,才能真正实现从积累到形成的转变。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强化实际辨析
设计实践类作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纯粹的政治理论放置于具体的社会场景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检验理论,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基于对真实情景、真实资料的观察、收集、分析之上,让学生在检验与剖析具体问题中体验理论的解释力和限度,养成从事实出发去理性分析和负责任地做决策的能力。
例如,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可设计“你认为当地传统文化现象如何生存、发展?”的任务,要求学生立足当地某一传统技艺或传统节日等具体文化现象,搜集当地传统文化现象的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机遇等资料,结合所学有关文化的生命力、文化自信等知识,分析当地传统文化现象的正向作用、文化生命力受到冲击的原因,最后要求提出相应的保护或创新举措,并阐释其合理性和现实性,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文化政策的两难、领会理论原则的多元性,学会在条件之间的权衡中寻求最佳方案。总之,实践式作业旨在架起感性认知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要求学生直面问题的复杂性、不透明性,学会正确运用理论原则独立进行辩证思考,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基于现实的负责任的政治判断力。
(三)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拓展思维维度
辩论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有助于在思想观点交锋碰撞过程中使学生从思维状态中抽离出来,深入内部对问题进行审视、论证。辩论的准备过程与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找素材、预想对手、搭逻辑关系、及时应答,这个过程不仅对政治概念有更深刻理解,而且对学生多角度理解、理性论证、批判性反思等思辨素养是检验和磨砺。
以“全球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为辩题,设计正反两方观点“全球化导致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丧失”,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搜集论据、理顺文化、认同、文化安全等概念间的互动关系,正方可能从全球化导致文化交往中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文化霸权的主导性沦落,反方可能从文化多样性带来文化创造力、本土文化的弹性化,辩论中学生既要坚守自己观点,又要及时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之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全球化议题本身的紧张和复杂,感受到一味地赞同或者否决都不能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课堂辩论过程的价值正在于让学生直面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所带来的思想冲击,让学生在争辩中拓展思路。辩论是学生最广泛的过程学习,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的是比普通认知更广阔的、更谨慎的、更反思性的政治思维。
结束语:
培养学生政治思维的思辨能力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到“思”的转变需求是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在剖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实践探究与课堂辩论的路径研究,以期为深化思维课堂提供思路助力,让学生理性、逻辑、自主地去做出正确政治判断。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 . 高中政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02):52- 55.
[2] 李旭 , 代后红 . 高职思政教育中的情境化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5,(13):137- 139.
作者简介 : 黄朝霞 (1984- ),女,山西右玉人,山西省朔州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