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策略与精细化管理方法研究
陈恺
421381198912100013
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与交付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大、周期长、参与主体多等特点,成本管理任务复杂且动态变化显著。为保障工程投资效益,降低资源浪费,亟需构建覆盖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机制,探索精细化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
一、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分析
(一)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预判与优化机制
工程设计阶段是建筑项目成本形成的源头,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续施工中的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水平。在设计初期应基于功能需求与投资估算制定明确的设计限额,并引入全过程造价咨询机制对设计方案进行成本评估与优化建议,避免设计超前或冗余导致造价偏高。设计团队应与业主、施工单位和造价管理人员协同作业,通过构建功能结构比选模型与经济性评价体系,筛选出兼具技术合理性与成本经济性的最优设计方案。
(二)施工招投标中的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策略
施工招投标阶段是确定工程总造价与合同条款的关键环节,需构建科学的造价测算体系与风险识别机制以控制项目成本波动。在招标文件编制阶段,应明确工程量清单、技术标准与计价依据,保障各投标单位在同一标准下报价,提高报价的可比性与合理性。评标过程中应综合考量报价结构、履约能力、施工方案等要素,防范因低价中标导致施工质量与进度风险的发生。在合同谈判与签订阶段,应设置合理的价格调整条款、材料价格联动机制及不可抗力条款,通过合同条款的细化增强对成本风险的可控能力。
(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与动态调控路径
施工实施阶段是建筑工程成本的实际发生期,需建立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动态成本核算与调控体系,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成本掌握与调整反馈。应设立以工作内容、施工班组与时间维度为单元的成本核算模型,细化至材料消耗、人工费用、机械使用、现场管理等多个维度,实现对各类成本要素的分类归集与分项分析。在数据采集方面,应依托智能计量、移动巡检与施工管理系统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成本数据,并同步录入项目成本数据库。
二、建筑项目精细化管理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资源配置优化与材料采购精细化管理机制
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匹配与材料采购的精细化控制,是保障成本可控的重要环节。资源配置需依托项目前期规划与施工需求预测,制定以工序为导向的物资计划清单,明确各阶段所需材料、设备及施工工具的数量、规格与交付节点,通过资源池统一调配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材料采购应构建以成本、质量与交货周期为核心指标的供应商评估体系,在保障材料性能满足工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集中招标、框架协议与联合采购等方式压缩采购价格空间,并建立动态价格监控机制应对市场波动。在采购执行过程中,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采购计划、合同签订、订单执行与到货验收的全流程跟踪,将材料进场与现场库存数据实时联动,防止超采、积压与临时采购等造成的额外成本增加。
(二)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协同的成本联动控制方式
施工组织计划的科学性与进度执行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动态变化趋势,应以进度计划为牵引构建与成本核算体系联动的精细化控制机制。在项目启动阶段,应依据施工图纸、工艺工序与资源投入构建详细的施工网络计划,将每一项任务节点与所需材料、人工、机械配置进行量化关联,形成进度与成本一体化控制模型。在进度执行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级节点控制点与阶段性成本评估点,动态比对计划与实际进展偏差,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路径与瓶颈环节,及时采取资源调整、工序优化或作业重组等措施予以纠偏。在进度滞后或资源使用超标情况下,应通过成本影响评估机制分析其对整体造价的拉动效应,建立责任主体机制督促整改落实。
(三)信息化平台支持下的全过程成本监管模式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发挥着核心驱动作用,通过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体系,可以实现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可视化、智能化与协同化。信息化平台应涵盖成本计划编制、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支付审核与结算分析等全流程模块,并实现与进度控制、材料管理、质量安全与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互联。在平台建设中,应设定多维度成本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对成本数据的标准化录入、动态采集与实时分析,并通过数据中台对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建模,为不同项目类型提供成本预测与指标对标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台可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预警,对成本偏差自动生成提示与原因溯源分析,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异常情况并决策干预。同时平台应具备多角色权限管理与多级审批流程,实现项目部、公司总部与业主单位的分级授权与协同监管,增强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与监督力。
(四)人员管理与人工费用精细化核算体系构建
人工费用作为建筑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算精度与管理深度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应从用工计划制定、工时记录管理与工资支付控制三方面建立系统的精细化核算体系。用工计划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节点任务需求分解编制,将不同工种、作业班组与任务工序进行精细匹配,并设定合理的工时配比与绩效标准,避免冗余用工或工序错配造成的人工浪费。在工时记录方面,应引入移动考勤、定位识别与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工人出勤、作业时间与工种分布的实时采集,并与施工任务系统进行联动比对,提升人工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人工成本核算中,应区分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加班补贴等多维度费用结构,建立以工序单元为基础的人工成本归集机制,并开展人工单价分析与指标评估,提升人工投入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五)典型工程项目中精细化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精细化成本控制理念的落地需要通过具体项目的系统实践予以验证与迭代优化。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实施阶段建立了全过程成本精细化控制体系,从设计阶段即引入限额设计机制,对功能配置、材料选型与空间结构进行成本优化模拟,并在施工图阶段细化到构造节点与工程量分解级别。在施工组织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了多维度成本责任清单与岗位控制节点,按照责任主体、控制指标与实施路径逐级细化成本控制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应用 BIM 与成本管理平台,实现材料进出、人工投入与施工进度的多维数据交互与动态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的资源使用进行可视化监督。针对关键节点施工任务,建立专项成本审核机制与多方联动会议制度,对成本偏差实施快速响应与纠偏优化。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与精细化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工程项目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企业应聚焦设计、招标、施工等重点环节,建立多层次、全过程、可追踪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引入数字化平台、强化资源统筹与流程精控,实现对人、材、机、法、环等要素的精准管理,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及管理措施[J]. 砖瓦,2024,45(12):34-38.
[2] 师永林 .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2024,46(23):39-43.
[3] 王燕 . 建筑工程项目中数字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J]. 散装水泥,2024,44(0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