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策略分析
杨烨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应将其“渗透在整套教材中”, [1] 优化学校的各个方面。《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教材编写应“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能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素养,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感受其实用价值。但当前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多将数学文化视为装饰性元素,未能深入整合;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科学评价体系衡量效果。本文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为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主动构建的过程,需将新知识整合进已有认知框架或调整框架适应新知。如何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数学课堂,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使之融入数学学习中,[3] 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传授层面,而应更加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指出,个体心理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互动和工具使用实现。数学文化是人类哲学思想与实践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使人们对数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也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4] 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意义。
(三)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核心是通过对话引导主动思考,而非直接灌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设置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建构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
三、案例分析
(一)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案例分析
1. 情景导入
教师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补法”:“在古代,数学家刘徽就通过‘割补法’解决了类似的问题。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数学家,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以古代数学文化为背景
通过融入古代数学家的智慧结晶,将数学知识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的起源与演进历程,学生能深切感受数学文化的深厚积淀,增强对数学的文化归属感与科学精神。
(2)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
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讨论中,主动建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深入理解问题。
2. 探究新知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平行四边形纸片,问:“能不能剪剪拼拼,把它变成熟悉的图形?” 学生操作后,老师又问:“新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随后引导大家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还追问:“为何沿高剪能拼成长方形?其他剪法行不行?” 苏格拉底式问答让学生学会解题,锻炼了逻辑与空间思维,深刻理解公式。
3. 教学拓展
教师出示《九章算术》中 “半广以乘正从” 方法,提问:“这与我们推导的公式有何联系?”“教材中是等腰三角形,其他三角形是否可行?”“公式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 促使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探究,不仅掌握知识,还了解数学历史文化,培养数学思维。
(二)六年级上册圆教学案例分析——古文引导
1.圆的特点
教师介绍墨子关于圆的名言:“圆,一中间长也。”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圆有什么特点?”学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探究圆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 圆的画法
教师引用孟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提问:“你会用圆规画圆吗?” 引发学生对圆的画法和特征的兴趣,使其在操作中学会规范步骤(固定圆心、调整半径、旋转圆规),培养严谨思维,同时感受数学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实现知识迁移。学生不仅理解了名言的文化内涵,还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理解其数学原理。
四、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 引导自主建构
融合数学与文学特质,借助故事、诗歌等引入数学知识,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情境。以知识为核心,通过数学故事和生活案例展现数学思想方法,贴近学生认知,激活既有经验,促进新旧知识对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培养数学素养
宋乃庆提出应当将数学文化深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握好深度、形式和时机,[5]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建构数学知识。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如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
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或历史故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提问引导,鼓励对话
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索并揭示数学规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五、结论与未来展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话语转化为教科书话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深度整合,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学生理解的具有亲和力的教科书内容。[6] 教师应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将数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教师应挖掘数学文化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利用语言符号和文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目前,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未来可以开发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文化读物、视频、游戏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以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为主线,根据“情境一问题”教学模式,如何将数学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等,都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7] 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姜浩哲 . 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价值、现状与展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1,41(01):98- 104.
[2] 康世刚 . 小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 : 内涵特点、主要内容与学习价值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2,42(03):99- 105.、
[3] 王大伟 , 杨林凝 .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初探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S2):53- 55.
[4] 王卫东 .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资源的融合开发 [J]. 教学与管理 ,2024,(20):67- 71.
[5] 拉毛草 , 董连春 , 何伟 . 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藏族数学文化为例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3,32(01):38- 46.
[6] 陈婷 , 李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科书 : 现实样态与行动路向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1,41(11):92- 99.
[7] 申玉红 , 穆勒滚 , 郭彩莲 . 民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4,33(05):54- 59.
作者简介:杨烨然(1999,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菏泽,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