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作者

贺姗姗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四实验小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日益重视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全面且均衡发展。特别是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作为能够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丰富学生逻辑思维和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如何基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提高,就成为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思辨性作业设计,作为具有促进学生阅读比较、推断和实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方式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和情感体验,同时还具有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独立见解的阅读作用。所以,本研究聚焦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思辨性作业设计,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构建多元化思辨性作业设计体系,达成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设计图谱型作业,建立故事逻辑

图谱型作业作为旨在启发学生梳理和罗列整本书阅读作品故事框架作用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通过设计图谱类型作业,组织学生建立故事的整体逻辑意识,不仅能够以清晰的罗列状图谱,确保学生掌握整本书作品的内容精髓,减少重复式、低效化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能够通过引入导读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后续的阅读实践学习中去,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预测科学现象的方式,选用罗列状图谱,先提出假设,再通过阅读实践进行发展比较,继而达成建立故事逻辑思维目的。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现象、化学变化现象和天文观测现象等科学景象,组织学生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解释生活现象。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设计罗列状图谱,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并在假设中,明确自身的阅读方向。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的方式推断实证,并在推断过程中,采用罗列状图谱进行提出科学化的解释和自己的诠释,由此进一步驱动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建立故事逻辑思维。最后,学生通过罗列状图谱,不仅能够具有明确化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能够通过图谱的复习和分析,强化学生的阅读记忆,从而保障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认知经验,学会理性分析和科学化论证推断生活问题。

二、设计情境型作业,问题驱动推断

情境型作业作为旨在依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究和观察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中,它具有非常好的引导性作业设计价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能够以发散学生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于读本文字的逻辑性感知,从而达成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发展的教学目的。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虚拟情境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推断、分析和表达。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选用短视频技术,引入小明虚拟生活场景的方式,布置问题情境型作业,即:“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协作参与到观看《小明为什么?》视频中,并依据小明在视频中提出的“为什么”问题,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读本的方式,参与到辩论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取积分,而学生在回答结束以后,其他小组则可以通过补充或者反驳的方式,进行互动,如果观点正确,同样可以获取积分。”随后,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通过观察视频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生成科学认识经验,并对于视频中小明提出的不同生活现象观点,进行分析和质疑、批判的方式,锻炼他们的思辨性逻辑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开展竞技的方式,获取积分,并对于学生的表现,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精美手工制品,作为奖励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思辨性精神,从而达成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三、设计专题型作业,阅读实证深化

专题型作业作为旨在通过基于读本人物、情节或观点,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拓展阅读的作业形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中,它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入读本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实证深化理解,不仅能够通过实证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引入不同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能力,从而达成强化学生记忆,增强学生思辨性能力的目的。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结合读本中的科学解释,以生活化实验探究的方式,结合生活常识性认知进行质疑、批判和实证。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十万个为什么》中对于许多生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由于大家在生活中通过肉眼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往往与书中问题的诠释并不相同,所以你们认为书中的观点一定就是对的吗?”随后,学生依据教师的问题,很快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疑问,即:“冰会不会爆炸?水能炸毁房子吗?炉子之谜”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布置专题型作业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怀疑进行拓展阅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尝试自主寻找线索的方式,解答自己内心的疑惑。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通过调查、走访分析的方式,进一步通过阅读探究形成了完整且紧密的科学逻辑思维,同时,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对于《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阅读难点得以攻克,从而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达成促进学生深化、实证批判思辨性能力的培养目的。

四、设计实践型作业,促进阅读表达

实践型作业,作为旨在引导学生基于阅读过程进行表达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中承担着总结反思的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发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语言表达的方式,总结阅读心得,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成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的。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谈一谈本次整本书阅读实践的体会,并通过演讲的方式,达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逻辑思维的目的。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撰写心得的方式布置实践性作业,并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谈一谈在本次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接着,学生在完成写作实践任务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上台进行演讲,并在演讲过程中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分享自我认知观点。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台上进行分享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演讲任务以后,通过补充和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展比较、推断、实证能力。最后,通过实践型作业设计,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得以实现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在表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支持,从而达成强化自身综合阅读能力和提高科学探究精神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思辨性作业设计方式,以提高学生阅读动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学习方式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阅读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栋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辽宁教育 , 2024, (13): 62- 64.

[2] 陈凤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整本书阅读” 策略的有效应用 [J]. 求知导刊 , 2024, (07): 98- 100.

[3] 毕延冰 . 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作业设计探讨[J]. 家长 , 2023, (23): 102-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