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路径探究

作者

万丹妮

兴山县城区学前教育总园第六分园 湖北省宜昌市 443700

引言

伴随教育革新持续推进,幼小衔接事宜渐成社会关切核心,幼小衔接状况既关乎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小学学习生活,还左右其长期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小衔接期间暴露出的状况,像过度聚焦知识准备、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脱节,以及缺少系统支持机制等,均阻碍了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

1. 幼小衔接概述

幼小衔接处于儿童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关键转折时段,一般涉及从幼儿园大班最后时期到小学一年级起始阶段,此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主要目的是促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学习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实现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有效对接,降低因教育环境、学习形式、生活节奏变动引发的适应压力。就教育特性而言,幼儿园将游戏作为核心活动,着重于幼儿生活自理技能培育、兴趣引导与社交能力提升,学习环境宽松自在;小学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着重于知识的系统传递、规则意识的培育和学业任务的落实,在教育目的、授课方式、评估准则上,小学与其他阶段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幼小衔接成为填补教育空白、促进儿童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2.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困境

2.1 过度强调知识准备忽视学习习惯养成

当处于幼儿衔接小学的阶段,诸多家长和部分教育组织常常过度集中于知识层面的准备工作,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让孩子提前掌握拼音、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知识,他们觉得孩子若掌握这些知识,入学可从容应对学业,占据学业先机,此行为极大地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关键意义,孩子在学习进程里慢慢养成的行为模式和倾向就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效和未来成长影响重大,优质的学习习惯,诸如主动求知、专注听课、按时结束作业、规整学习用具等,可助力孩子更好融入小学规律且严格的学习步调。

2.2 家庭教育与学校要求之间存在理念落差

幼升小阶段,家庭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一同推动孩子发展,二者间往往存在显著的理念差距,一些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左右,觉得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时期时,应重点开展知识学习,以便为小学学习筑牢知识根基,进而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类学科类的幼小衔接培训项目,注重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水平,就学校而言,依照教育部门相关指导要求与教育教学准则,着重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做好学习兴趣、习惯,生活自理与社会交往等入学准备工作。

2.3 教育环境衔接缺乏系统性支持机制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简单对接,而是需有一个包含家庭、幼儿园、小学及社会等多层面的系统性保障机制,助力其顺利开展,教育环境的衔接在此方面有明显短板,自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孩子面对的教育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变动,像学习形式由以游戏为主变为以课堂授课为主,学习时长增加、规则约束增多,此关键转变阶段,并无系统支撑,幼儿园与小学未构建深入且长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二者常独立运作,教学内容、手段以及评估等方面未达成有效衔接。

3.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路径

3.1 转向能力导向教学强化行为品质基础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时期,实施能力导向教学转变是强化儿童行为品质基础的主要途径,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易忽略对儿童学习主动性和持久性的培育,而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把儿童核心学习能力的提升当作目标,通过变更教学内容及方法,给行为品性搭建根基。教学应削减机械知识训练量,增添具有探究性、体验性的活动,如数学认知里,用生活场景下的物品归类、数量预估取代乏味计算,语言学习借故事创作、情境交流唤起表达欲望,使儿童在主动投入中渐成专注、坚持、有序等行为特质,教师应着重对儿童学习过程开展观察与引导工作,针对儿童存在的注意力分散、任务半途放弃等难题,借助正向激励手段、实施分段式任务拆解等举措,协助儿童构建“能完成、敢尝试”的学习自信,把外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稳固的学习习惯,为对接小学阶段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夯实行为基础。

3.2 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重塑学习价值认知

构建家校协作机制是在幼小过渡阶段重铸儿童学习价值认知的核心要素,部分家庭当下存在 “重知识、轻品质” 的认知误区,过分聚焦儿童识字、算数等技能习得,对兴趣、责任等学习素养的培育有所忽略,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脱节,容易造成儿童对学习价值的认知变得片面。应搭建常态化的家校协同机制,利用家长培训课程、线上交流活动等途径,向家长阐释幼小衔接时期学习品质的关键意义,比如分析专注、好奇等品性对小学阶段自主学习的影响,分享在家庭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具体举措,幼儿园需与家庭搭建双向反馈模式,教师定时汇报儿童在园学习品质情况,家长同步交流儿童在家学习的状态情形,一起拟定定制化引导策略,规避家庭过度施压或者放任不管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发生,使家长和儿童共同树立起“学习是探索、成长是目标”的价值理念,降低衔接时期的学习焦虑感,助力学习品质逐步提高。

3.3 推进学前小学协同构建过渡性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协作配合,是搭建科学过渡性课程系统、增强儿童学习素养的关键要素,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课程在内容难易度、教学节奏把控以及评价模式上有差别,极有可能致使儿童产生学习适应障碍,过渡性的课程体系可凭借双向衔接实现 “软着陆”。幼儿园要适度掺入小学阶段学习要素,比如增长短时集体活动的时长用以培育注意力的持久性,开展简单的任务性学习(例如小组共同完成手工作业)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维持游戏化特征,防止过早传授小学知识;小学低年级阶段应保留学前教育的趣味属性,设计课程时融入生活元素与游戏形式,如语文教学用角色扮演辅助课文理解,科学课程以实际操作代替理论阐释,减轻学习压力。

结束语

总之,幼小衔接在儿童教育里十分关键,既关乎儿童能否平稳迈入小学时期,还左右其日后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针对当下幼小衔接现存状况,需实施有效举措,开展能力本位教学,夯实行为素养根基,搭建家校合作机制,协同推进学前与小学过渡课程体系的搭建,以此实现儿童学习品质的整体提升,借助这些举措,能为儿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筑牢根基,助力他们成长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索长清, 王秀青, 张德佳.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学习品质的预期行为、培养策略及其启示——以《K-3 阶段学习品质指南》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23, 37 (10): 94-102.

[2] 肖文, 黄华明, 易静. 幼小衔接视角下家长的儿童学习观和游戏观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J]. 教育探索 , 2023, (04): 12-17.

[3] 冀毅帆. 从儿童视角关注学习品质促进幼小衔接[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 (12): 103.

作者简介:万丹妮(1999),女,汉,湖北兴山,幼儿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