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 - 学 - 评”一体化导向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操作体验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

韩焕开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小学

引言

核心素养导向课改中,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是空间观念启蒙关键,需贴合 6-8 岁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当前教学存在 “教 - 学 - 评”脱节等问题,难落实课标要求。“教 - 学 - 评” 一体化强调三者融合,核心是统一教学、学习与评价,同步推进以优化教学效果。

1. 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教学的时代需求与改革方向

核心素养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从 “知识传授” 转 “能力培养”,图形认识是建立空间观念关键[1]。2022 版课标要求重视直观感知、操作体验,突出 “教 - 学 - 评” 一体化。6-8 岁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传统教学不足且 “教 - 学 - 评” 脱节,探索操作活动可落实课标、契合认知,提供教学范式。

2. 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操作体验活动的现存不足

2.1 教学目标与操作活动脱节

部分教师操作体验活动仅 “热闹”,未紧扣目标。如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让学生反复拼搭积木,却未明确感知边、角的核心目标,也缺评价要点预设。操作后学生仅知图形外观,难述本质特征,教学目标与活动脱节,难达知识与能力目标。

2.2 操作活动层次性不足

低年级学生认知差异大,但当前操作活动多 “一刀切”:步骤细限制优等生探究,难度高缺铺垫让学困生难参与。如 “认识三角形” 教学,教师让全体用吸管拼,未先做 “触摸卡片感知边角” 活动,部分学生因不懂拼法出错放弃,难达课标 “不同学生不同发展” 要求。

2.3 评价方式单一滞后

图形认识教学评价多在课后,以填空、选择考知识记忆,未关注操作过程与思维。课堂操作中,教师仅看完成度与结果对错,不察思考过程与困难,无实时反馈。这种滞后单一评价,让教师难握认知难点、难调教学策略,“教” 的针对性大幅下降。

3.“教- 学- 评”一体化导向下图形认识操作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

3.1 锚定“教- 学- 评”一致的目标体系:搭建三维联动框架

3.1.1 依据课标拆解核心目标

依 2022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标 “图形与几何”“直观感知图形特征”要求,拆解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总目标:知识上识别两图形并说清边、角特征;能力上借拼搭、测边长发展空间感知与动手能力;素养上形成几何直观思维、养成严谨验证习惯,为后续活动与评价指引方向。

3.1.2 结合教材确定活动载体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中,参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相关情境图,设计从课本封面、魔方面识图形的任务,关联教材生活情境。依托教材七巧板、彩纸等,设计对折彩纸验边相等、用三角板比对直角的操作,以教材资源支撑目标落地,实现目标与素材融合。

3.1.3 匹配认知设定评价要点

结合 6-8 岁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评价要点绑定操作:基础看能否用教材直尺测课本边长或对折彩纸验边相等;进阶关注能否以课本、魔方面为参照说清两图形异同。设计贴合认知,借可观测行为反验目标,保障评价科学有效。

3.2 设计“三阶分层”操作活动:适配差异递进探究

分层活动是连接目标与评价的关键载体,需遵循“感知 - 探究 -应用”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不同难度层级的活动。既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基础需求,也要为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分层不分裂,递进有逻辑”的教学效果。

3.2.1 感知体验层:依托教材建立直观认知

以教材 “做一做”“情境图” 为依托,为基础较弱学生设计低难度活动:参考 “触摸三角形卡片” 建议,让学生取教材附页三角形、长方形卡片,先触摸感知边与角,再描出边和角,最后数数量。“触摸- 描边 - 计数” 流程,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边、角数量,筑牢认知表象。评价对标 “数准边和角数量、描边首尾相连”,用可观测操作落实目标,契合低年级认知特点。

3.2.2 探究发现层:拓展教材深化特征理解

在教材基础上,为中等水平学生设探究任务:以人教版 “小棒拼三角形” 为起点,用不同长度吸管替代小棒,让学生拼搭并记录成败组合。对比差异结合教材例题,引导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评价对标 “试3-4 组、说清边长关系”,助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理性思考。

3.2.3 应用拓展层:结合教材实现知识迁移

参考教材相关板块,为能力较强学生设 “用图形拼图案” 任务:提供三角、长方形卡片,先仿拼教材小鱼、房子图案,再自主创作并记录图形个数与特征。“模仿 - 创作 - 记录” 推动知识迁移、激创新,评价对标图案逻辑与图形表述,兼顾展示与课标 “不同学生不同发展”要求。

3.3 嵌入“实时多元”评价方式:贯穿全程动态调控

评价是“教- 学- 评”一体化的反馈纽带,要打破“课后单一评价”局限,把评价嵌入操作活动的“前 - 中 - 后”全程 [2]。借助“观察 - 作品 - 表达”多元维度,实时捕捉学生学习情况,既验证活动效果,也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实现“评价即学习,反馈即指导”。

3.3.1 操作前:预设评价要点明确方向

“用图形拼图案” 任务前,关联 “活用图形特征、促迁移、培创新”目标与活动,以 “星级评价卡” 列 “用教材工具测边长比直角”“按‘模仿 — 创作 — 记录’操作” 等要点,明确星级对应指导需求。此方式助学生明方向、减盲目,为教师提供统一评价依据,契合 “教 - 学 - 评”一体化。

3.3.2 操作中:实时观察记录调整教学

图形认识操作活动后,结合 “作品 + 口头表达” 评价反馈并强化教材知识:作品评价以拼搭图案、“图形特征表” 为载体,用星级加文字建议;口头表达借 “图形小分享”,学生提教材正方形彩纸对折验证边相等即肯定。双评价反馈成果、回顾知识,达成 “评价 - 巩固 -提升” 闭环。

3.3.3 操作后:多元评价深化学习效果

图形认识操作活动后,以 “作品复盘 + 成果分享” 巩固教材核心知识。作品复盘针对图形特征表与拼搭图案,用星级加文字点评,重点反馈 “边相等、角是直角” 掌握情况 [3];成果分享中,学生借长方形彩纸对折讲对边关系,教师梳理要点并补教材案例。双评价联动,深化认知、强应用,完善闭环。

详情见图1

图 1 评价贯穿操作全程

结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教学是空间观念启蒙的关键,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本研究立足学生认知特点与课标要求,针对“教 - 学 - 评”脱节问题,构建环环相扣的操作体验设计体系,实现三大转变。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力与教师教学思维均得到提升,未来可拓展研究范围、结合技术优化设计,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 毛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究[J].读写算 ,2025,(25):34-36.

[2] 陈婷婷 .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08):61-63.

[3] 林丹钐 . 大单元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22):11-13.

本文系 2023 年度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基于“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认识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PY2023-JC0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