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李沣
哈尔滨师范大学
正文: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本质特征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然而,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系统化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且学习稳定性不足,传统单向知识传授模式难以满足其认知需求。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学凭借其“以境促学、以情启思”的实践优势,成为破解低年段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路径。这一教学逻辑也为后文探讨情境教学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提供了研究基点。
一、情境教学的发展价值与实践价值
从概念这一角度理解情境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多种丰富生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科知识更加生动、立体、有趣,进而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方法。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该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辅助、角色扮演等方式,使文本内容与情感表达立体化。尤其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情境教学能有效弥合其具体思维与抽象文本之间的认知鸿沟,通过多感官参与提升学习沉浸感,进而实现知识理解与情感体悟的深度融合。
二、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情境教学面临困境
(一)情境内容创新较少,设计情境打磨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采取单一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思路以及方法已经完全掌握,也明确教师所要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而是机械式回答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玲玲的画》中,大部分教师都选择在课程开始前设置绘画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带入主人公身份,利用主人公的视角来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高兴”、“伤心”、“喜洋洋”、“满足”等情感词汇的具体含义。而在古诗词课程中,教师设定的情境更多是让学生聆听音乐、闭眼感受诗词中所体现的独属诗词“诗情画意”的美感。
(二)学生对教师设定的情境参与度较低
情境设置环节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配合,在现实课堂中,低年级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脱离实际,教师就需要做出预警解决这样的突发情况,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授课质量及授课进度。在理解文章内涵时,学生对情境的理解也很容易陷入“死胡同”,如文章想要告诉学生“有的时候坏事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变成好事”,通过情感词汇的引导和相应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理解文章内涵。但部分学生存在对课程内容关注度不高,无法与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共情,体会不到其中所带来的具体含义,甚至会出现理解偏差,使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部分教师甚至会出现“反正学生配合程度不高,就减少麻烦,直接讲授。”这样的错误想法。进而导致情境教学在低年段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频次被严格控制。
三、小学语文低年段有效情境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教师引导与学生想象相结合
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织的编排特点编撰而成,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教师应立足教材整体看待单元教学,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教学主线出发,由整体到局部,探究课堂情境设置。
在新课标中,课程目标中提到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强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需要学生在文字作品中感受美、发现美。其中,构画情境也是情境教学的重要部分,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情境构画,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精美图片或者电影素材,以视听效果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将自我代入到美妙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同时,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利用于教学之中,通过使用AI 技术来完善教学情境、润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深层次、多启发的教学效果。
(二)课文内容与生活经历有机结合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组织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通过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设置更加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一课中,教师可以在预习作业中布置观察春夏荷塘美景的作业,在正式授课时将作业和课程内容相串联。抛出疑问“在荷塘中你看到了什么?”以及“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这样带有具体心情实感,具有一定体会意义的情境会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学习更加好奇,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更加利于教师授课。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具有一定的情感体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共感共情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及古诗的阅读理解。针对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在不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入学习、开动思维、积极思考、积极追求、发展与实践。
四、结论
情境教学作为提升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在于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还能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的体悟。
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兴技术融入情境教学,以拓展情境的沉浸感与交互性,亦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索的方向。总之,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持续更新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多元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优化,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孙长江 . 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1(15):159- 160.
[3] 王美洁 . 小学儿童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初探 [C]//.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 2021 论文汇编(十二).[ 出版者不详 ],2021:404- 407.
[4] 吴春彦 , 何奕宁 , 王芷宁 . 感知、体验、表达: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教学的三阶梯 [J]. 语文教学通讯 ,2022(27):59- 62.
[5] 潘生银. 巧设情境,激活课堂——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 [J]. 新课程 ,2022(33):124- 126.
[6] 公布次力 .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研究 [J].文科爱好者 ( 教育教学 ),2021(03):182- 183.
作者简介:
李沣(2001.10—),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鸡西人,教育科学学院,24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评价、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