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BIM 技术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应用

作者

刘春晓

370612198903200029 264000

一、引言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作为现代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复杂性与集成度随建筑功能多样化而持续提升。传统二维设计模式下,电气管线与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碰撞问题频发,导致施工返工率高达15%-20% ,工期延误与成本超支现象普遍。BIM(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通过三维参数化建模与多专业协同平台,实现了电气安装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本文以北京朝阳站、维多利亚地铁站等典型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 BIM 技术在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中的技术路径与应用成效。

二、BIM 技术核心特征与电气安装适配性

BIM 技术以三维几何模型为载体,集成材料属性、施工进度、成本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资产。其核心特征包括:

(一)参数化关联性

模型元素具备可编辑属性,修改管线规格或路由时,关联的支吊架、预留孔洞等构件自动更新。例如,北京朝阳站项目中,通过调整电气桥架标高,BIM 模型同步修正了结构梁开洞尺寸与混凝土浇筑范围。

(二)多专业协同性

打破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信息孤岛,实现实时冲突检测。维多利亚地铁站升级工程中,BIM 平台整合电气、给排水、通风等 12个专业模型,提前发现并解决碰撞点236 处。

(三)全生命周期集成性

从设计深化到运维管理,模型持续迭代应用。北京朝阳站通过BIM+GIS 一体化平台,实现施工场地布置、材料堆放、机械行走路线的动态模拟,场地利用率提升 20% 。

三、碰撞检测技术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碰撞类型与检测方法

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碰撞检测是确保设计与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其碰撞类型主要分为硬碰撞与软碰撞。硬碰撞指的是电气管线与建筑结构、其他专业管线等实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例如电气管线与结构梁、消防喷淋管的交叉重叠情况。这种碰撞会直接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必须进行设计调整。针对硬碰撞,可借助 Navisworks ClashDetective 这类专业工具,在软件中设置合理的碰撞规则,像电气管线与风管间距需 ⩾150mm 等。通过这些规则,工具能够自动对模型进行扫描检测,并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其中包含碰撞的具体位置、碰撞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关键信息,为设计人员提供精准的修改依据。而软碰撞并非实体上的直接冲突,而是涉及间距不足或功能方面的冲突,比如电缆桥架与空调水管净高不足,进而影响检修空间。对于软碰撞,可采用 Revit 的“空间管理”功能,在软件中明确定义检修净高要求,如⩾2.2m ,然后结合三维剖面视图进行人工复核,确保电气安装满足使用与维护的功能需求。

(二)协同设计机制

为有效解决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建立“设计 - 施工 - 运维”三方协同平台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借助 BIM 协同设计平台,电气工程师能够与给排水、暖通设计师等各专业人员实现实时沟通与协作。各方共同确定管线综合排布原则,例如遵循“电管让水管、小管让大管”的规则,以此指导各专业管线的合理布局。以北京朝阳站冷热源机房为例,采用四层管线分层布置法,将喷淋管、风管、线槽、空调水管按照不同的标高依次排列,从源头上避免了各专业管线之间的交叉碰撞,提高了设计质量与效率。进入施工阶段,BIM 模型成为重要的施工指导工具。通过 BIM 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看管线的三维走向以及碰撞点位置,直观地了解施工要点与难点。在维多利亚地铁站项目中,施工人员依据 BIM模型动态调整灌浆柱方位,而校正数据来源于实时监测的灌浆压力与位移参数,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有效减少了施工误差与碰撞问题的发生。

(三)优化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可以更直观地体现 BIM 技术在碰撞检测与优化方面的显著成效。在北京朝阳站预埋件深化项目中,对全站房 2,300 个预埋件进行 LOD400 精细化建模。这种高精度的建模方式能够详细呈现预埋件的各个细节,通过 BIM 节点深化,补充了玻璃幕墙 10 处复杂节点的做法。同时,在建模过程中排查出 3 处龙骨交接错误,及时进行了设计修改,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情况,减少返工成本约 120 万元,有效提高了工程经济效益。维多利亚地铁站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面板间距仅 300mm 的问题,这一间距无法满足拆模需求,若不解决将导致施工延误。通过运用 BIM 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提出将上层面板底部模板改为 1mm 厚压型钢板的解决方案。这一改进措施免除了拆模工序,不仅节省了工期 15 天,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与劳动强度,充分展示了 BIM 技术在解决实际施工难题中的强大能力。

四、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运用 BIM 等技术时,不同软件(如 Revit、Navisworks、Tekla)间数据格式存在差异,这成为一大阻碍。由于各软件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不同,在数据交互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导致模型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影响后续的设计、施工及运维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 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开放标准是关键举措。IFC 作为通用的数据标准,能够打破软件之间的壁垒,实现模型数据在不同软件间的无缝传递,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企业级 BIM 族库与编码规则也必不可少。通过统一构件命名与属性定义,使不同专业、不同人员在处理数据时遵循统一规范,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促进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工作。

(二)人员技能与协同管理

BIM 技术的应用涉及设计师、施工员、运维人员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需要他们进行跨专业协作。然而,不同专业人员对 BIM 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需求存在差异,这给协同工作带来挑战。开展分级培训是提升人员技能的有效途径。基础操作培训(如 Revit 建模)能让相关人员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专业应用培训(如碰撞检测)则针对特定工作需求,提升人员在专业领域的 BIM 应用能力;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训有助于人员从项目整体角度理解和运用 BIM 技术。此外,建立协同绩效考核机制也至关重要。将碰撞解决率、模型更新及时性等关键指标纳入 KPI 体系,能够激励人员积极参与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 BIM 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有效发挥作用。

结论

BIM 技术凭借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成功推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诸多项目实践证实,其应用成效显著,能大幅降低碰撞返工率、缩短工期、削减成本。展望未来,随着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BIM 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如 AI 辅助设计和数字孪生运维。行业应持续深化其应用,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昂 .BIM 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模型创建和碰撞检测的应用研究 [D]. 东北林业大学 ,2015.

[2] 张银芳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J]. 门窗 , 2025(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