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构建
李桂凤
湛江市博雅学校 534094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维度。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评价仍以纸笔测试的“分数论英雄”为主,过度关注计算结果与知识记忆,忽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合作能力及情感态度;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方式单调(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水平。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数学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关键环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小学数学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
当前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存在四重困境:目标偏离素养导向,重知识结果轻过程能力,如运算评价仅看正确率与速度,忽视算理理解与灵活应用,建模评价未考察从实际问题抽象模型及优化全过程;内容片面单一,超 70% 集中于基础概念与计算题,统计多要求填表算平均数,鲜少涉及数据收集解决真实问题,几何中直观想象仅通过画指定图形考察,未评估图形分析能力[1];方式缺乏多元性,以教师单向纸笔测试为主(占比超 90% ),实践操作、口头表达等过程性评价不足,逻辑推理仅靠选择题判断,无法展现推理过程;反馈效能不足,结果仅呈现分数等级,缺乏素养维度细化分析与个性化指导,教师聚焦计算错误等表面问题,难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明确评价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评价体系需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为纲,构建“知识技能 + 思维品质 + 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体系。在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维度,重点关注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如购物分物、图形观察)中提取数学本质的能力(如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线段图描述问题),以及借助图形(如几何模型、统计图表)分析复杂问题的思维灵活性;逻辑推理与运算能力维度,既考察推理的严谨性(如通过归纳或演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严密),也关注运算的灵活性(如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口算、估算或巧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维度,聚焦学生从现实问题(如校园活动安排、家庭开支统计)中抽象数学模型(如建立数量关系式、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则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持续性(如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频率)、合作意识(如小组任务中的分工与沟通表现)及面对难题时的韧性(如多次尝试后仍坚持寻找解法),引导学生在素养发展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品格。
(二)优化评价内容:覆盖素养发展的全维度
评价内容需突破传统教材的单一限制,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科实践,全面覆盖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基础性内容(占比 40% )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但需深度融入素养考察——例如计算“ ⋅⋅23×15 ”时,不仅要求结果正确,还需学生解释“拆分法(
)”背后的算理,既考察运算能力,也体现对数学抽象(将具体数字转化为结构化算式)的理解;实践性内容(占比30% )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如设计班级图书角分区方案、统计一个月天气数据并预测趋势),重点评价学生的数学建模(如根据需求建立“书本数量- 区域面积”关系)、数据分析(如用条形图/ 折线图呈现规律)及问题解决能力(如提出“增加热门书籍摆放区”“减少雨天户外活动”等建议),例如分组调查“家庭一周垃圾产生量”并制作可视化图表,综合考察统计观念与生活应用意识;思维性内容(占比 30% )聚焦逻辑推理的深度与创新性,如通过“用剪拼法 / 测量法 / 推理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观察数列规律(如 2,5,10,17⋯ )并说明填空依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展现思维的灵活性(尝试不同解题策略)与深刻性(解释结论的数学原理),避免机械记忆与单一解法依赖。
(三)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网络
评价方式从单一笔试转向“过程性 + 结果性”“教师 + 学生 + 家长”协同参与的多元组合。过程性评价(占比 50%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质量,如是否主动质疑“为什么这样计算”“有没有其他方法”)、数学日记(学生记录解题思路、错误反思及学习收获,如“今天我用画图法解决了相遇问题,发现画图比直接列式更直观”)、成长档案袋(收录优秀作业、实践作品、测试错题分析及改进记录),动态追踪学生的素养发展轨迹——例如教师每周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能否倾听同伴意见”“是否主动分享思路”“遇到分歧时如何协商”),作为“数学交流能力”与“合作意识”的评价依据。结果性评价(占比 30% )改进传统纸笔测试设计,增加开放性试题(如“根据‘超市促销活动’情境编写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解答”)与实践操作题(如“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形并描述拼接步骤及数学原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套路解题”[3]。多元主体评价(占比 20% )引入学生自评(如“这次统计活动中我负责收集数据,优点是认真记录每一项,不足是漏记了一组同学的信息,下次会更仔细”)、同伴互评(如“小明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用平均数比较身高的方法,但计算时忘记除以人数,我们可以帮他检查”)、家长评价(如“孩子在家主动用数学知识计算网购优惠,还会教我怎么看折扣,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从不同视角形成全方位的素养反馈,避免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性。
(四)完善反馈机制:以评价促发展的闭环管理
完善反馈机制需构建“指导改进”闭环:分层反馈针对素养弱项(如逻辑推理弱的学生建议“说思路”验证规律,数据能力强者鼓励设计复杂调查);个性化指导推动教师依评价调整教学(如班级建模弱则增“生活问题数学化”专项训练);激励发展通过“素养成长树”可视化进步、“数学小达人”特色评选(设问题提出、合作创新等奖项),激发内驱力,实现从被动评价到主动发展的转变。
四、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本质是通过科学评价引导教学回归“育人本质”。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思维发展、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同提升。在实践中,需以六大核心素养为纲,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方式多元、反馈有效”的评价网络,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改进教学的“催化剂”,最终培养出具有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的新时代少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欧洋 , 陈丽冰 , 雷浩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连续体设计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20):30- 35.
[2] 蔺燕 .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0):72- 74.
[3] 李星云 .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3,43(04):112- 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