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元数据的档案文献编目标准化问题探讨

作者

赵秀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130033

1. 档案元数据标准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主流元数据标准及其应用

国际上,档案编目主要采用Dublin Core(DC)、MARC(机读目录格式)和 EAD(编码档案描述)等元数据标准。Dublin Core 以其简洁性和通用性被广泛采用,包含 15 个核心元素(如 Title、Creator、Subject),适用于跨机构资源描述。MARC 格式则更适用于图书馆系统,其结构化字段(如 100 作者字段、245 题名字段)能详细记录档案的物理与内容特征。EAD 专门针对档案描述,支持多级著录(全宗、案卷、文件),适用于复杂档案资源的组织。然而,这些标准在档案领域的适用性存在差异。DC 虽易于实施,但描述粒度较粗,难以满足专业档案编目需求;MARC 格式精细但复杂度高,对编目人员技术要求较高;EAD 适合历史档案,但实施成本较大。因此,许多机构采用混合模式,如 DSpace系统结合DC 与本地扩展元数据,以平衡通用性与专业性。

1.2 国内档案元数据标准的发展

我国档案编目主要依据《档案著录规则》(DA/T 18-2022),该标准在2022 年修订后新增了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要求,如“开放标识”“著录层级”等字段,以适应数字化环境。此外,《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 46-2009)和《基于 XML 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48-2009)为电子档案提供了结构化描述框架。然而,国内标准仍存在以下问题:新旧标准兼容性不足,新版《档案著录规则》新增17 个字段,但旧数据迁移时可能缺失关键信息(如“开放标识”);行业标准分散,不同档案类型(如科技档案、音像档案)采用不同元数据方案,导致跨库检索困难;语义描述薄弱,现有标准多关注语法结构,缺乏规范的受控词表(如主题词表),影响数据关联与知识发现。

2. 档案编目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元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互操作性障碍

当前档案编目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元数据标准的不统一,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从国际层面来看,虽然存在 Dublin Core、MARC、EAD 等主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在元素定义、结构设计和适用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Dublin Core 采用简单的 15 个核心元素,适用于跨领域的资源描述,但其描述粒度较粗,难以满足专业档案编目的详细需求;MARC 格式则包含数百个字段和子字段,能够精确描述文献特征,但其复杂的结构导致学习成本高且不易与其他标准映射;EAD 专为档案描述设计,支持多级著录,但实施成本较高且主要适用于历史档案。在国内实践中,虽然《档案著录规则》提供了基础框架,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往往根据自身需求制定补充规则,导致标准碎片化。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现状造成了数据交换时的诸多障碍:在技术层面,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往往导致信息丢失或失真,例如MARC 记录转换为 DC 时,许多专有字段无法找到对应元素;在语义层面,相同概念在不同标准中可能使用不同术语,如 " 责任者 " 在 DC 中为 dc:creator,在某些专业档案标准中则细分为 " 形成者 "" 签发者 " 等多个字段;在组织层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跨机构合作困难,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此外,许多历史遗留系统采用封闭的数据格式,进一步加剧了互操作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元数据框架,并开发有效的标准映射工具。

2.2 编目质量参差不齐与自动化程度低

档案编目工作目前仍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这种模式导致编目质量参差不齐且效率低下。在实践中,不同机构对编目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存在明显差异,以《档案著录规则》中 " 责任者 " 字段为例,虽然明确规定不加斜杠,但部分机构仍沿用旧有习惯,这种不一致性严重影响数据整合效果。编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水平也直接影响编目质量,新手编目员常出现字段遗漏、格式错误等问题,如日期格式不统一、必填字段缺失等。更严重的是,当前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大多数系统没有内置的元数据校验功能,错误往往要到数据交换或检索时才能被发现,此时修正成本已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档案编目的自动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其他信息管理领域,尽管 OCR、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档案编目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

3. 档案编目标准化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统一的元数据框架与语义映射机制

解决档案编目标准化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并建立有效的语义映射机制。这一框架应当兼顾通用性与专业性,采用" 核心 + 扩展 " 的设计思路:核心元素集包含所有档案类型共有的基本属性(如题名、责任者、日期等),确保最基本的互操作性;扩展模块则针对特定档案类型(如科技档案、音像档案)的专业需求,允许添加领域特有元素。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借鉴国际标准 ISO 23081 的经验,建立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元数据模型,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机构的需求。技术实现上,可以采用中间件架构,在保持各系统原有标准的同时,通过转换层实现数据互通。OAI-PMH 协议为这种跨系统数据收割提供了成熟方案,国内已有部分档案馆开始尝试。

3.2 引入智能技术提升编目效率与质量

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是提升档案编目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突破口。在元数据自动生成方面,OCR 技术可用于识别档案题名、责任者等基础信息,特别是对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具有显著效果,测试表明,针对印刷体文字的识别准确率已达 95% 以上,大大减少了人工录入工作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能进一步提取档案内容特征,如利用命名实体识别自动标引人物、地点、事件等信息,通过文本分类确定档案主题类别。区块链技术在确保数据真实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用于记录元数据的修改历史,建立可信的溯源链条。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能实现更高级的功能,如自动关联相关档案,基于内容相似度推荐可能有关联的记录;或者进行数据增强,根据已有信息推理补充缺失的元数据元素。然而,技术应用也面临挑战,包括历史档案的特殊性(如手写体、模糊文本)、专业术语的处理以及算法透明度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编目将成为档案管理的新常态,不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发掘档案中潜藏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 . 档案著录规则 : DA/T 18- 2022[S]. 北京 , 2022.

[2] 基于元数据的科技名人档案编目 [J]. 科技档案 , 2013(14): 64- 69

[3] 干货丨新手档案员一定要掌握的编目方法! [EB/OL]. (2024- 11- 02)[2025- 05- 30]. https://www.sohu.com/a/822922343_121123743.

[4] 国家数字图书馆元数据应用规范构想 [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4): 45- 50.

[5] 孔祥盛. 我国档案元数据互操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 档案管理 , 2023(1): 12-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