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时代新人” 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路径

作者

甘志健

广州商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广州 广州 510700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 时代新人 " 培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 " 总开关 ",其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取向。常态化教育路径的探索,既是破解当前教育 " 运动式 "" 碎片化 " 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长效育人机制的理论诉求。

二、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意识塑造促进社会关系与个体能力的协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修身 " 思想与 "家国同构" 理念,为教育内容提供了文化基因。

(二) " 时代新人" 的内涵解析

作为新时代人才标准的集中表达," 时代新人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价值维度上强调 " 四个正确认识 ";在能力维度上要求 " 关键能力 " 与 " 必备品格 "的统一;在实践维度上体现为" 知行合一" 的行动自觉。

(三)常态化教育的本质特征

常态化不是简单的时间延续,而是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与持续优化。其核心特征包括:教育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教育内容的动态性更新、教育方法的适应性调整、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导向。

三、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教育实效性衰减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显著的知行分离困境,呈现出认知认同与实践转化之间的深刻矛盾。在价值取向上,个人发展诉求日益凸显,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呈现弱化趋势;政治参与多停留在被动响应层面,缺乏深层思想认同和主动践行。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结构性失衡:课堂理论教学活跃度高,但实践环节参与度低;入学初期教育效果显著,却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这种"双重冷热不均"现象,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转化机制、持续引导力和价值内化路径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需构建认知培育与实践养成相统一的教育新范式。

(二)深层矛盾解析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在主体性维度,教育过程中的 " 主体 -客体 " 关系出现倒置,学生从本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异化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系统性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形成教育功能的断裂带;在适应性方面,教育内容更新速率与社会变革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时滞,教学方法创新未能同步于时代发展;而评价机制的量化导向则加剧了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将复杂的育人过程简化为可测量的指标堆砌。这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时代挑战加剧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多维度的环境挑战。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正在消解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性;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不断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代际差异导致的认知鸿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沟通屏障。更为关键的是,作为 " 数字原住民 " 的 Z 世代大学生,其信息获取方式、思维模式和互动习惯都深度嵌入数字技术逻辑,这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形成根本性质疑。在此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载体、话语体系和互动方式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符合数字时代认知规律的新型教育生态。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把握技术变革趋势,更要深刻理解数字原住民的价值认知特点,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新空间中重塑教育影响力。

四、常态化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性要素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性要素构建了教育实践的人际基础。教育者需要具备三重核心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价值判断力和创新的教育艺术,实现从 "知识搬运工 " 到 " 价值导航者 " 的转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参与深度上,需激发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价值选择能力。教育主体间的互动质量取决于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构建平等、开放、反思性的师生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的" 角色觉醒",这要求其超越课程讲授者的局限,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陪伴者和价值困惑的解读者,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导,在日常交往中完成人格影响。

(二)内容体系要素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实现结构化设计。核心层着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解决 " 为何信 " 的根本问题;拓展层整合三类文化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以革命文化强化历史认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时代精神。实践层设计强调 " 做中学 ",通过社会观察、志愿服务等项目,使抽象价值具体化为行动体验。三个层次呈现递进关系:理论认知- 文化认同- 实践强化,形成完整的价值内化链条。关键在于内容的时代性转化,要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话语,使理论说教变为生活智慧。

(三)方法论要素

教育方法的创新是突破知行困境的关键。叙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人物故事等具象化载体,使理论获得情感温度;批判性对话创设思想碰撞场域,在质疑-回应中深化理论理解;具身认知法则通过仪式教育、情景模拟等身体参与方式,促进价值观的生理记忆。这些方法共同遵循 " 认知 - 情感 - 行为 " 的统一规律,既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又防范肤浅的活动主义。方法创新的核心在于把握 Z 世代认知特点,将抽象价值编码为数字符号、互动体验等新型教育语言,实现价值传递的" 无痕化"。

(四)支撑保障要素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教育实效的物质基础。制度层面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同时完善学生的实践学分制度;资源整合需打破校园围墙,建立校企、校地协同的实践教育基地;技术支撑重在构建学习者画像系统,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引导。特别要建立 " 监测 - 评估 - 反馈 " 的闭环机制,动态调整教育策略。这些保障要素的实质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使理想信念教育从零散活动升华为系统工程,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

五、常态化路径的实践逻辑

(一)主体性唤醒路径

主体性唤醒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基础工程。教育者能力提升计划应采取 " 三维培养模式 ":政治素养培训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武装;教育艺术训练包含叙事教学、对话引导等技能研修;心理疏导能力培养注重价值困惑的识别与引导技术。学生领袖培育工程构建" 金字塔" 培养体系:基层选拔思想骨干,中层开展专题工作坊,高层组建示范宣讲团。通过 " 师生成长共同体 " 建设,实现教育者从 " 权威传授 " 到 " 平等对话 " 的角色转型,学生从 " 被动接受 " 到 " 主动建构 " 的认知升级。该路径的关键在于建立主体间性互动机制,使教育过程成为双向激发、共同成长的价值对话。

(二)系统性建构路径

系统性建构着力破解教育碎片化难题。" 十个协同 " 体系包含纵向贯通和横向联动两个维度:在课程体系上,打造思政课程引领、专业课程渗透的" 课程链";在载体平台上,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养成、网络引导的" 育人场";在特殊情境中,形成日常引导与危机应对的 " 转换器 "。重点突破 " 三个壁垒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联席议事制度,破除学段壁垒设计贯通培养方案,消解虚实壁垒建设融媒体教育平台。系统运行的核心是建立资源整合的 " 中央厨房 " 模式,实现教育要素的精准配置与高效流转,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三)实践性深化路径

实践性深化路径旨在弥合知行鸿沟。认知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如 " 重走长征路 " 情景模拟,增强历史代入感;体验环节构建 " 三级实践平台 ":校级基地开展通识教育,院级平台结合专业特色,班级组织日常实践活动;反思环节运用 "ORID 焦点讨论法 " 引导深度思考;行动环节设计 " 社会责任学分 " 等制度保障。特色项目如理工科的 " 科技报国实践营 "、文科的 " 文化传承工作坊 ",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该路径的创新点在于建立实践成果的 " 反哺机制 ",将学生调研报告、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实践 - 理论 - 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文化性浸润路径

文化浸润路径重在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生态。物质文化建设实施 " 五个一工程 ":一组主题雕塑、一条文化长廊、一个数字展馆、一批文化地标、一套视觉形象系统。制度文化创新体现为 " 荣誉体系矩阵 ":设立道德风尚奖、创新实践奖等多元奖项,建立 " 成长银行 " 积分制度。精神文化培育通过 " 校史基因解码计划",提炼具有校本特色的精神谱系。该路径的突出特色是构建"文化呼吸系统":既注重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 " 氧气供给 ",又鼓励青年亚文化的 " 新陈代谢 ",在文化共生中实现价值引领。关键要把握文化符号的青春化表达,使抽象价值具象为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五)制度性保障路径

制度保障路径构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领导机制实行 " 三级责任制":党委统筹规划、部门协同推进、院系落地实施。评价机制开发 " 理想信念发展指数 ",涵盖认知水平、情感认同、行为表现三维度 12 项指标。激励机制实施 "双挂钩政策 ":教师职称评聘与育人成效挂钩,学生评优与发展评价挂钩。反馈机制建立 " 智慧监测平台 ",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教育策略的动态优化。该路径的创新在于构建 " 制度链 ":将分散的规章制度整合为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既保证教育的规范性,又留有创新弹性空间。核心是建立 " 制度 - 文化 - 行动 " 的转化机制,使刚性约束转化为自觉追求。

六、保障机制与支持系统

(一)组织保障机制

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保障需要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校级领导小组应由党委书记牵头,整合宣传、学工、教务等部门力量,建立月度联席议事制度。院系层面实施 " 双责任人制 ",党委书记主抓教育设计,院长负责专业融合,将教育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占比不低于 30%。重点建立三项制度:一是项目化管理制度,将教育任务分解为可量化指标;二是述职评议制度,院系负责人每年进行专项述职;三是典型培育制度,定期选树示范院系。通过组织再造,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资源整合机制

资源整合机制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支持系统。校内资源实施 " 五个一 "工程:建设一个主题图书馆、打造一批示范课程、培育一批精品社团、开发一套文化产品、组建一支宣讲团队。校外资源建立"三色基地"网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蓝色科技创新基地、绿色乡村振兴基地。线上资源开发" 云思政" 平台,包含VR党史馆、在线名师工作室等模块。关键要建立资源转化机制,通过 " 资源图谱 "实现精准匹配,构建" 需求- 资源- 项目" 的智能对接系统,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三)动态监测机制

动态监测机制依托教育信息化实现精准治理。建设学生成长大数据中心,采集课堂表现、网络行为、消费记录等多维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思想动态预测模型。建立三级预警体系:蓝色预警提示关注、黄色预警启动干预、红色预警专项疏导。开发 " 思政健康度 " 仪表盘,实时展示各院系教育成效。重点把握三个原则:数据采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算法设计避免标签化倾向,结果运用强调发展性评价。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施策的转变。

(四)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机制形成教育质量提升的闭环系统。年度自查突出 " 三查三改 ":查制度建设、查实施过程、查实际效果,改突出问题、改薄弱环节、改长效机制。区域互查采用 " 飞行检查 " 方式,重点核查教育实效。国家抽查建立 " 负面清单" 制度,强化结果运用。质量白皮书设置核心指标 20 项,包括学生认同度、行为转化率等关键数据。建立 " 双反馈 " 渠道:向上反馈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向下反馈指导基层改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改进机制,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三个层面的重要结论: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 " 主体自觉 - 系统协同 - 实践深化 - 文化浸润 - 制度保障 " 的生态体系,其实质是通过教育要素的系统性重构,推动教育模式从外在规训向内在自觉的范式转换;在实践层面,提出教育者应当确立 " 生态育人 " 的整体观,避免单一维度推进,管理者需要强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思维,突破碎片化治理困境,研究者则应加强跨学科协同,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深化教育规律认识;在研究展望方面,指出当前研究在高校类型差异化分析和技术融合深度上存在局限,未来可重点开展分类指导研究,并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这些发现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1] 郑瑞红 .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模式探索 [J].高教论坛 , 2024, (10): 72- 76.

[2] 夏前正. 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研究 [J]. 才智, 2024,(23): 61- 64.

[3] 胡鹤泷 . “ 时代新人” 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路径探索 [J]. 才智 , 2024, (16): 149- 152.

作者简介:甘志健(1997 年9 月),男,汉族,广东人,学士,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