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项目化习作中“过程性指导”路径探究
陈勇
湖北省咸宁市浮山学校 437000
引言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项目化习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优化写作经验,以学习单引领前行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即不想写、写不了、没写好,其根源在于两者之间存在差距,一是学生的“现有写作条件”,二是这次写作的任务要求,而其中又包含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学习生活的知识基础、语素能力,另一端则为作文题目要求、相关写作话题背景、自身的写作经历和生活技能等。那么,为了引领学生按时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运用比如学习清单等,予以填补和激励学生的这一差距,顺利推进其写作进程的完成。例如,学完统编版语文课文初中七八年级下册课文《驿路梨花》后,笔者让学生以《真没想到》为题,撰写记叙文,带逆转情节类。学生通过讨论,反馈出他们认为最难的是选材立意、构思选材。随即笔者发放了“学习清单”,注重引领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激活生活经验,关照“写什么”
因为我们在头脑中都储存着大量知识、记忆和感受,而这些往往能够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他们感觉“选材不易”的关键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经历、心理变迁,缺乏“辨析”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通过自我的表达,让学生产生共鸣,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单”上快速用五分钟记下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越多越好,然后再从中删去不适合作为写作对象的部分。以一名学生的选材为例:
(1)我发现我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我以为我会做得不好,但我却出乎意料地做对了很多题。(2)老师要求我没考到满意的程度的话重学并惩罚我,导致我很沮丧;但是后来测验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以前学过的题。(3)爸爸试图要狗狗通过街道,却想不到狗狗却用爪子对我们说谢谢。(4)电影看完了之后,我手不觉地把几袋爆米花扔了,想到会被扫地的小姐责备,但我却发现他们却提醒我注意点然后把地上扔爆米花自己打扫了起来。(5)我确实以为仙人掌不会开美丽的白而纯洁的花,但是它们还是开了。
所选5 个材料,学生涉及的场景有校内、家庭、社区、环境等,其中她认为在选择时首先排除了(1)(2),觉得这两个具有随机选择的特点;接着排除了(4);在(3)(5)之间选择了和她的同桌进行了交流,她俩一致认为“谦让”具有新时代感,能从微观看出宏观的问题,遂选(3)作为她的写作题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高级思维行为,如回忆、链接、分析、比较等,解决了他们选材难的问题。
(二)调遣语文经验,关照“如何写”
所谓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的各种语言经验,包括文本结构、语法感悟、选词用语等等的语文能力,它能够很好地折射出学生的作文表达是否自如,如果学生不具备语文经验,那么,学生们在写作文时就会有诸多不便,或是理不清头绪,无法用文字将思路顺畅地表述出来,或是无法迅速切换合适的言语来描述事物。这就是语文经验不够。对此,教师指导学生将事件的要点提炼出来,用线条图将其展现在学习单中。如“礼让小狗”事件:
1 2 3 4 5 赶时间 遇小狗 耐心待 蓦回首 急忙停 小狗过 遇目光 表感谢
教师提问:如果要作一幅“线的图画”,你会从哪一点开始下笔呢?学生的回答是选择第 2 点开始画,譬如当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头顶被人前座用脑袋顶了一下而想要发牢骚时,一抬头却看到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站在了路上,还有一种方式是先描写了狗子出现的这一瞬间我们转过头对望了,对它眼中流露的情态细节进行描写,再通过环境描写进一步凸显它的意义,再最后陈述为什么它一直在注视着我们走远,表现出狗儿的聪明懂感恩。教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还有什么别的顺序?生:21345,31245,42315,51234……
通过排序法,能教会学生们掌握表述方式多样化,例如除“线段图”外,还有“鱼骨图”、“环状结构图”等,均可加入教学内容中帮助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文章图形化了解和构建能力的水平。
二、聚焦写作目标,以学习活动搭建支架
(一)搭建视频支架,引导“怎么看”
观与写关系密切,尤其是游记,首先就需要对旅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详加记录。身处同一个地点,所看到的景物可能会完全不同,原因在于人的视野的不同。视野有的时候可能是狭小的(局限于肉眼看得到的)也可能是广阔的(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正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使学生将视野开拓,能够将事物观察得更为全面、具体、深刻呢?
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步移景异,对比观察。当学生攀上雨花阁后,教师引导学生往南方看去,那里郁郁葱葱、梅香四溢,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穆庄重。再回头向北,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发展是生机勃勃的现状,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了对比。
(2)观察落脚点,放大景深。正如曹文轩所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每株草木都有自己的情韵。含苞玉兰树精神抖擞,奋力向上;各色梅花层叠相望……多看一眼,学生在观看中寻觅了心中的精神。
(3)注意前后关联,如公园内,有丁香烈士在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小一点的园子在东面,一个是大一点的雕像在西面。教师可以结合公园的这两个地方,让学生把两个地方结合起来去想。在转换视点的过程中找到新意义、找到自己特殊的看法、形成独特的体验,这是其在后续“思考”及“写作”的过程中形成坚实基础的必要准备。
(二)搭建思维支架,着眼“怎么想”
写作,源于想象。对于游记来说,读者的情感体验与思考才赋予其真正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善于思考”。
(1)他在想什么问题啊?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想一想,好比当你站在“江南第二泉”边上的陆游雕像面前,他的脑袋稍微一昂,眼神往远方,好像在考虑着什么问题,他在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从了解和熟悉陆游的时代背景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
(2)集中想。事事相通,我们可以把思路集中在一个点上,也就是设个目标,圈个范围,有序地进行思考。比如位于雨花台风景区内的方孝孺陵园与不远处的梅岗正好相邻,那么一些同学就联想到梅有傲骨和清高,而方孝孺又是尽忠和坚守的。那么,肃穆的墓园便多了一份清新的气息,而清新的梅岗又因有了肃穆的气场而更为宁静。
(3)应当深度思考。这里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历史遗存,也有佛学儒学的旅游景点,教导者应当引导学生对“和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可以在作品中表达个人见解:“梅花、枯枝、龙爪槐;佛教、儒教、革命精神;陆游、方孝孺、云光法师与我;过去的火炽与现在的活力,都可以在这么小小的一方小雨花台上达到和谐统一。矛盾并不是对立面的互相否定,而是构成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之后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才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的历程……”学生通过深度的思考,已经真正理解并阐释了“和谐”的概念。所以,在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多元化思考,帮助其写作的主题升华是关键点。
结束语
初中语文项目化习作中“过程性指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实施、评价三个阶段的路径探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习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