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艰苦奋斗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
王淑珍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党的二十大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 这一论断为培育新时代青年指明了根本方向。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艰苦奋斗精神贯穿始终,青春时期乃人生之宝贵时光,蕴藏着众多的可能性,青年应勇于将艰难困苦视作锻炼自我的良机。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勇于面对困难的坚定品质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2] 艰苦奋斗精神深不仅反映了党百余年来斗争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抓住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风险与挑战并存,其复杂性和严峻性前所未有,然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勇敢前行才能开创发展新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无所畏惧的劲头继续奋斗。
(二)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体现了人们对物质资源合理运用和对自然界的尊重。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这一美德,还将其发扬光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和更新其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广泛传播,鼓舞战士和民众克服困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勤俭节约成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断强调“勤俭办一切事情”的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以史无前例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摒弃奢侈享乐之风,积极倡导并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三)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基因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不断积淀与升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面对内忧外患艰难困苦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艰苦探索,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都体现了自强不息这一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新时代背景下,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赋予青年一代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在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勇挑重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好青年培育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密切联系
(一)艰苦奋斗精神引导青年追求理想
理想是青年前行的灯塔,而艰苦奋斗精神则是点燃这灯塔的火种。在当前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部分青年容易出现理想迷茫、目标模糊的现象,甚至在物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艰苦奋斗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能够帮助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锚定人生航向。当青年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精神背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时,其理想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这种自觉追求会驱使青年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中,在面对学业压力、职业选择等问题时,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坚韧的毅力去克服,始终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最终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艰苦奋斗精神号召青年担当使命
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历史使命,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从社会服务的基层一线到国际交流的开放舞台,都需要青年挺身而出。艰苦奋斗精神蕴含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能够唤醒青年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时,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突破技术壁垒;在偏远乡村,一批批青年干部和志愿者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青年一代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这种使命担当不是一时激情冲动,而是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将个人价值融入时代需求的自觉行动。
(三) 艰苦奋斗精神激励青年不畏艰难困苦
在个体成长与成才进程中,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多样化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是学业或科研难题,亦或是生活中的逆境与工作上的考验。艰苦奋斗精神犹如一把利刃,助力青年斩断前进道路上的荆棘,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当青年在科研领域遭遇挫折时,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行试验,直至最终解决技术难题;当青年深入基层工作,面对艰苦的环境与复杂的工作状况时,艰苦奋斗精神促使他们静下心来,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认可。正是这种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使得青年在磨砺中持续成长,逐步培养出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能力,成为能够肩负重大责任的骨干人才。
三、从艰苦奋斗精神中汲取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不竭动力
(一)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理论学习,铸牢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之基
艰苦奋斗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专题讲座、理论研讨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引导青年群体深刻领会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其核心内涵。这有助于青年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并非陈旧的口号,而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思想工具。通过叙述革命先烈、时代楷模在艰苦奋斗中成就事业的动人故事,激发青年的情感共鸣,深化他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同感,使其自觉将这一精神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
(二)将艰苦奋斗精神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照亮新时代青年的行动之路
为确保艰苦奋斗精神贯穿新时代青年培育,需引导他们将奋斗精神的理论学习内化为实际工作行动。在日常工作中,鼓励青年们从基础工作做起,不沉迷于空洞的幻想,不追求虚浮的名声。在平凡岗位上,青年们可以积累宝贵经验,增长自己的才干。在科研领域,青年们需要展现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能够忍受孤独,承受得起失败的考验,深入研究和掌握核心技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那些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在基层工作中,青年们应该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用实际行动去丈量民情,用辛勤劳动解决民众的忧愁。
(三)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家风建设,激发新时代青年昂扬斗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3]。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家风建设,需要从家庭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艰苦奋斗的价值。在家庭消费观念上,倡导理性消费、杜绝铺张浪费,引导青年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内涵;在家庭劳动中,鼓励青年主动承担家务,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父母作为家风建设的首要责任人,应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展现爱岗敬业、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在生活中保持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自身行动为青年树立鲜活榜样。当艰苦奋斗成为一种家庭共识和行为习惯时,青年便能在家庭环境的浸润中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以昂扬的斗志投身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N]. 人民日报,2022- 10- 26(1).
[2]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21- 11- 17(2).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