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吴传勇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育才中学
初中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长篇文学作品综合鉴赏能力,作为七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骆驼祥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蕴,还有明显的人文价值。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目标模糊、任务单一、过程僵化等问题。教师往往将整本书拆解为碎片化知识点进行讲授,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路径,难以形成系统的阅读策略。
一、阅读目标分层定位
阅读目标分层定位是整本书教学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作品特点制定层次化目标体系。根据 2022 版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应注重核心素养内涵的培育,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有机融入阅读目标设计中。基础层目标聚焦情节梳理与人物关系构建,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故事发展脉络,理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学生需要绘制详细的情节图谱,标注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因果关系、转折意义。人物关系网络涉及祥子与刘四爷、虎妞、小福子、曹先生等多个人物的互动关系,学生要理解每个人物在祥子命运转变中的作用力 [1]。基础层目标看似简单,实则为后续深层阅读奠定扎实根基,学生只有准确理解故事表层内容,才能进一步探究深层意蕴。
在文化自信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骆驼祥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提升层则将目标转为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联分析方向,要求引导学生凭借个体遭遇对社会现实产生新的审视。祥子的堕落是基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主要原因在于旧北京社会结构、阶级矛盾、生存压力的共同作用,塑造祥子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学生要具有深入分析社会环境如何逐步摧毁祥子理想的意识,基于祥子和虎妞生存困境的差异性为切入点,思忖阶级差异的深层影响。
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拓展层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主要是针对主题的现实意义思考,要求学生将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2]。个人奋斗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需思考基于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探讨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分层目标体系在保证教学梯度性的同时,还突出了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层次。
二、阅读任务情境化创设
情境化任务设计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化作品理解的重要手段。任务设计必须贴近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体验、感悟、思考。结合2022 版课标中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要求,任务设计要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的理念。角色代入任务要求学生站在祥子的角度,模拟撰写“祥子日记”,记录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轨迹。日记写作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而是要求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体察其情感波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学生需要结合具体情节,想象祥子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如第一次买车时的兴奋、车被抢后的绝望、与虎妞结婚时的复杂心态[3]
按照课标的 6 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整本书阅读应涵盖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次。角色代入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抽象的文学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跨媒介任务设计将文学阅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改编为短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冲突、环境氛围,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呈现。漫画改编要求学生抓住故事的关键情节,运用视觉语言表达文字内容,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与故事情境的理解。批判性任务设计“如果祥子生活在现代”主题辩论,学生需要分析现代社会环境的特点,思考祥子的命运在当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的时代价值,在观点碰撞中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情境化任务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探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三、阅读过程动态化支持
动态化支持覆盖阅读学习全程,为学生提供了即刻、精确的指引。根据 2022 版课标“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新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碎片化教学。重点环节的支架安排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领悟文本内涵,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剖析手段。“社会背景资料包”包含老北京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素材,有益于学生深入认识作品所处的时代氛围;“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貌与人力车夫生存状况”的专题探讨,基于宏观层面道出了《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人物心理分析表”塑造起系统的角色剖析架构,促使学生从外貌、行为、言语、内心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探究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形成机理[4]。
在学段要求指导下,七到九年级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革命传统作品、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支架式工具的设计目的并非限制学生思维发展,而是为学生提供结构化思考框架和方法论指导,逐渐建立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阅读体验,拓展阅读视野”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深化理解。此种动态支持方式很好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针对性引导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阅读评价多元化实施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要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祥子人生轨迹的认知发展过程,通过“祥子阅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理解演变的过程,从最初对祥子“三起三落”的简单情节梳理,逐渐挖掘祥子性格背后的种种矛盾及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评价框架下,学生要学会从作品中获取有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在“祥子人物分析”这一环节,学生由最初关注祥子的外貌逐步过渡剖析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表现出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课标要求将“写作”改为“表达与交流”,强调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阅读反思日志记录学生关于祥子形象认识转变的具体内容,从最初觉得祥子勤劳善良,而后变为堕落的形象,还有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关系认知变化的整个过程,学生课堂交流关于“祥子是否值得同情”的主题,观念演变同样富有考察价值。
终结性评价侧重于祥子形象的综合解读,可以设计“祥子悲剧成因的多维探究”专题任务,促使学生从社会环境、个体特质、历史背景等方面剖析人物形象;开展“祥子内心独白”创意写作活动,激发学生挖掘其由理想追寻到彻底绝望的心理转变过程;举办“假如祥子生活在当代”的辩论赛,以检验学生对祥子命运的认识程度以及现实意义的把握情况;采取话剧表演的形式来表现《祥子的选择》,引领学生在扮演角色时感受其在关键节点的情感波动,依靠肢体动作和情绪表达加深对角色内涵的领悟。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拓宽了评估的维度和范围,学生自评有益于学生深入剖析祥子的性格特点,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同伴互评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祥子命运轨迹的认识;家长评价的融入增强了《骆驼祥子》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亲子共读促进对祥子形象多维度认识的形成;教师评价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借助教师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祥子形象的艺术意蕴和现实意义。
五、阅读反思深化拓展
反思深化是《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理解,形成独立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价值判断。按照2022 版课标要求,要“根据阅读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鼓励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反思活动需要紧扣祥子形象的复杂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
从祥子悲剧命运的起点出发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并从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三大方面展开分析,重点在于挖掘个人奋斗与社会结构间存在的紧张关系。通过对“祥子悲剧到底能否逆转”这一中心疑问的探索,使学生整体感知悲剧形成的根本成因,领悟到老舍借祥子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批判意义;学生可以比较祥子与《子夜》中吴荪甫、《家》中觉新等人物形象的异同,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轨迹,深化对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的认识。在“整本书阅读数学”任务群指导下,跨时空比较研究有利于学生探究同一社会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轨迹,从价值角度讲,主要目的在于挖掘文本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学生要重点考察祥子奋斗精神在当下社会的实际意义,还要全面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具体途径,通过撰写“读《骆驼祥子》有感”等反思类文章,学生可以做到将文学鉴赏同哲学思考结合,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评判能力。此类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识,又切实推动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多文学作品提供助力。
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目标定位、任务设计、过程支持、评价实施等多个要素。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阅读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水准、价值观都会得到全面提高,而且会对将来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持续探寻新颖的教学办法,搭建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促使经典作品在当代语境下做到创造性地转化和更新。
参考文献
[1] 耿红卫 , 赵琪 . 统整与架构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路径——以《骆驼祥子》为例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24(4):24-27.
[2] 王娜.《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河南大学,2023.
[3] 杨静.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骆驼祥子》为例[D].陕西理工大学 ,2023.
[4] 熊云霞.层级理论视阈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以《骆驼祥子》为例 [J]. 教育进展 , 2024, 14(11):75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