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教育管理效能的路径探析
张欣颖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市 300384
一、引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也是发展党员和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校党务工作者,身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线,深感责任重大。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多元交织、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特征显著变化,这对传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严把党员“入口关”,确保发展质量?如何破解教育管理中的“瓶颈”,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核心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现存问题
尽管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入党动机趋向多元与复杂,思想考察甄别难度增大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价值观念多样化,部分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呈现出功利化、实用化倾向。有的将党员身份视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考取选调生等公职的“敲门砖”;有的存在从众心理,看到周围同学申请便随波逐流。这些不纯正的入党动机隐蔽性强,在短期谈话和表面观察中难以完全甄别,为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埋下了隐患。在工作过程中,虽能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了解,但受限于时间和深度,有时难以触及入党申请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二)培养教育过程存在形式化倾向,深度与实效性不足
目前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多依赖于集中培训、理论学习、听取报告等形式。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培训内容有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互动研讨和实践体验相对欠缺;考核多以书面考试、思想汇报为主,难以真实衡量其思想改造和内化程度。这容易导致培养教育过程“走过场”,学员“学完就忘”“考过就丢”,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相对薄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一些学生在入党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心态,自我要求降低,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理论学习积极性减退。部分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和创新举措,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深入开展,导致党员的先进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不明显,联系服务同学、投身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不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彰显。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教育管理效能的路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协同党支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系统构建质量提升体系。
(一)筑牢思想根基,做实启蒙教育与全过程理想信念教育
1. 早引导、早播种:将党建工作关口前移,面向大一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通过优秀党员事迹宣讲、党史讲座、主题党日开放活动等形式,激发政治热情,播撒红色种子,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 深化理论武装: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养模式,变“灌输式”为“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鼓励支部邀请积极分子参与集中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红色经典著作读书会、沉浸式红色基地浸润、与优秀党员面对面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3. 强化谈心谈话:将谈心谈话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全过程,支部书记和培养联系人不能仅限于程序性谈话,要经常性、有准备地与考察对象交流,围绕其学习、生活、思想困惑进行引导,在坦诚交流中察其言、观其行、悟其心,真正甄别入党动机,深化思想认知。
(二)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党员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1. 用活“互联网 + ”平台: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权威平台,建设好学院微信公众号党建栏目、线上学习园地,推送精品党课、学习资料,开展线上知识竞赛、话题讨论,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学习常态化、趣味化。
2.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党性锻炼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全过程。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让党员在服务国家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信念、增长才干、体现价值。
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指导党支部高质量开好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求党员对照标准,深入进行党性分析,严肃认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邀请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列席指导,确保会议不走过场,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三)强化作用发挥,搭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平台
1. 实施“党员先锋岗”计划:在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创新创业、困难帮扶等领域设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鼓励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引导党员在身边小事、日常管理中发挥模范作用,接受师生监督。
2. 建立“朋辈导师”制度:选拔优秀学生党员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子,担任“朋辈导师”,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方面发挥作用,既锻炼了党员能力,又增强了党建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 健全激励与退出机制:完善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制度,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形成榜样引领效应。同时,对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依据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务工作者作为具体工作的承担者,必须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与流程;要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要探索工作规律,勇于创新工作方法。学院党委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教育管理效能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我们身处一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贯穿于党员发展工作的全过程,将创新方法、务求实效融入党员教育管理的各环节,久久为功,真正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培宇 .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J].中国军转民 ,2024,(20):52- 53.
[2] 冯贝, 周阿萌. 新时代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J].中国军转民 ,2024,(18):182- 183.
[3] 孙明 .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的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4,(08):7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