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中的作用研究
洛桑曲珍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军仓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西藏,尼玛县,853200
引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其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寻找新的动力与支撑。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贴近基层群众生活,不仅承担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还在引导群众思想、协调群众关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深入研究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中的作用,对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与治理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是指在乡镇行政区域内,由基层群众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总和。它既包含传统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也涵盖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休闲文化、公益文化等新型文化形式,是基层群众价值观、生活方式与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特征
群众性是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最核心的特征,其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参与均以基层群众为主体。不同于专业文化活动对技术与水平的要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注重普适性与包容性,无论是老年人参与的传统歌舞演唱,还是年轻人组织的健身活动,都能让群众根据自身兴趣自主参与,充分体现 “群众创造、群众参与、群众受益” 的特点,这一特征也使得基层群众文化能够与广大群众形成紧密联系,成为传递治理理念的重要载体。
(三)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地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乡镇因历史沿革、民俗传统的差异,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活动形式,这些带有地域印记的文化活动能够唤起群众的乡土认同感与归属感,让群众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联结也为乡村治理中凝聚群众共识、化解矛盾分歧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基础。
二、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中的核心作用
(一)凝聚乡村治理共识,强化群众集体意识
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需要以群众的共识为前提,而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正是凝聚这一共识的重要纽带。通过开展具有共同价值导向的文化活动,如宣传政策的文艺汇演、弘扬美德的评选活动等,能够将乡村治理的目标与理念融入文化内容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治理的意义与自身的责任。同时,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还能增强群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减少个体间的隔阂,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集体意识,为乡村治理凝聚起统一的思想力量。
(二)规范乡村治理秩序,引导群众行为自觉
良好的治理秩序离不开群众的行为规范,乡镇基层群众文化通过传递主流价值观与道德准则,能够对群众的行为产生引导与约束作用。在文化活动中,传统美德、村规民约等内容会以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如通过故事讲述、歌舞表演等方式宣传孝老爱亲、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等理念,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自觉。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行为规范,比单纯的制度约束更具感染力,能够从根源上减少治理中的矛盾与冲突,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三)丰富治理主体参与途径,激发群众治理活力
乡村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而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为群众参与治理提供了便捷且有效的途径。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群众需要自主协调资源、分工合作,这一过程能够培养群众的组织能力与参与意识,让群众从 “治理的旁观者” 转变为 “治理的参与者”。此外,许多文化活动本身就与乡村公共事务相关,如围绕环境整治开展的公益宣传活动、针对邻里纠纷组织的调解文化活动等,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参与到了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现存问题
当前,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在助力乡村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部分地区的文化活动仍以行政推动为主,忽视群众的实际兴趣与需求,导致活动参与度低,难以发挥治理作用;二是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文艺表演、电影放映等,缺乏与乡村治理主题结合紧密、能够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新型活动形式;三是文化人才短缺,基层缺乏专业的文化组织者与指导者,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持续开展,也无法将治理理念有效融入文化内容中。
(二)优化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供给的路径
针对文化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需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供给机制。乡镇文化部门应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根据需求设计文化活动内容,如为老年人增加传统民俗活动,为年轻人开展创意文化活动,确保文化活动能够真正吸引群众参与。同时,应鼓励群众自主提出文化活动方案,让群众从“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选择”,提升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的契合度,为后续融入治理内容奠定基础。
(三)创新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形式与人才培养
在文化形式创新方面,应结合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载体,如将政策宣传与短视频创作结合、将矛盾调解与文化沙龙结合,让文化活动更贴近治理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可邀请专业文化工作者下乡指导,提升基层文化组织者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挖掘本地文化能人,如民间艺人、退休教师等,组建志愿者队伍,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确保文化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助力乡村治理。
结束语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 “精神纽带”,在凝聚治理共识、规范治理秩序、激发治理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虽然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在助力乡村治理中仍面临供给脱节、形式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通过优化供给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加强人才培养等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其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度。未来,应进一步重视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文化聚力的功能,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景伟 .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2, 20 (04): 238-240.
[2] 王玉华. 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 新闻文化建设 , 2020, (03): 107-108.
[3] 朱凤琴. 彭阳县开展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J]. 大众标准化 , 2019, (17): 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