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高宁
淄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山东 淄博 255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作为人口与要素的集聚地,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日益多元,从自然灾害到公共卫生事件,从安全生产事故到社会安全问题,风险的关联性与复杂性不断攀升。单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或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跨领域、大规模风险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实现高效协同,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课题。本文围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协同机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协同的理论基础
1.1 协同治理理论的支撑作用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中通过互动合作形成合力,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与权责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在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这一理论为不同管理主体的协同提供了逻辑框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公众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备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如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企业的技术资源、社会组织的基层动员能力等。协同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机制,引导各方主体明确角色定位,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形成联动,从而提升整体治理效能。这一理论的应用,为破解 “条块分割” 的管理困境提供了重要思路,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从分散化向一体化转变。
1.2 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驱动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跨界性与系统性等特征,传统的风险应对模式难以适应复杂风险环境。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交织、产业链复杂等特点,使得单一风险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形成 “风险耦合” 效应。例如,一场极端天气可能同时引发交通瘫痪、电力中断、次生地质灾害等多重问题,涉及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日常防控与应急管理中的紧急处置多个环节。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协同的必然性。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协同的现存问题
2.1 主体协同存在壁垒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主体协同仍面临诸多障碍。一方面,政府内部部门分工细化导致的 “条块分割” 现象显著,公共安全管理多涉及公安、城管、卫健等多个部门,应急管理则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往往依据自身权责范围开展工作,缺乏跨部门的常态化沟通与协作机制。例如,在风险信息共享方面,不同部门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接口不互通,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难以形成统一的风险研判结论。另一方面,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度不足,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在协同中的角色定位模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参与渠道。企业的技术优势与资源潜力未能充分融入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社会组织在基层风险排查中的作用未被充分激活,公众的应急意识与参与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协同治理的整体效能难以发挥。这种主体间的协同壁垒,使得应对复杂风险时难以形成合力,降低了管理效率。
2.2 资源配置缺乏统筹
资源配置的分散化与重复化是制约两者协同的重要问题。在人力方面,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队伍建设各自为政,应急救援队伍与日常防控队伍的培训体系、职责划分缺乏衔接,导致人员技能与任务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 “有事无人用、有人无事做” 的现象。在物资方面,应急物资储备多集中于应急管理部门,而公共安全管理中所需的日常监测设备、防护装备等则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储备标准与调度机制,既造成部分物资重复储备、资源浪费,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快速整合调配。在资金使用上,公共安全常态化投入与应急专项经费的分配缺乏联动,往往根据各自部门的优先级进行安排,未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这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使得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在应对风险时难以形成资源合力,影响了协同响应的效率与效果。
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是打破协同壁垒的关键。首先,应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治理平台,由政府牵头成立城市安全协同领导小组,明确公安、应急、卫健、交通等部门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的权责边界,制定常态化的沟通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研判与工作协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与资源联动。其次,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参与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建设与应急物资储备;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基层风险排查、应急知识普及等工作,提升基层协同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渠道,如开通风险举报热线、开展应急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参与积极性。最后,健全协同监督与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各主体的协同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协同机制有效运行,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多元协同格局。
3.2 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机制需从人力、物资、资金三个维度入手。在人力资源方面,推动公共安全防控队伍与应急救援队伍的一体化建设,统一制定培训计划与技能标准,通过联合演练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建立人才共享库,实现专业人才在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中的动态调配,避免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在物资资源方面,构建统一的城市安全物资管理平台,对各部门的监测设备、应急物资等进行登记备案,制定统一的储备标准与调度规则;根据城市风险特点,科学规划物资储备点,实现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 的物资共享模式,提高物资使用效率。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协同专项资金,统筹安排日常防控与应急处置所需资金,避免资金分配的碎片化;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安全项目建设,形成资金保障合力,为协同机制的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四、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协同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复杂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理论基础、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三个维度,对两者的协同机制进行了探讨。理论层面,协同治理、风险社会与系统论为协同提供了支撑;实践中,主体壁垒、资源分散与流程断裂制约着协同效能;通过构建多元协同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流程衔接,可有效推动协同机制的完善。未来,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城市发展特点细化协同措施,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袁智 , 基于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体系研究及应用示范. 广东省, 广东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2023-12-20.
[2] 钟艺 . 南宁市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D].广西民族大学 ,2019.
[3] 贺奕冯 . 城市公安机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D].西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