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
刘杰灵 何红平
中国人民大学
一、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基本关联
社交媒体已深度嵌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构建自我认知、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域。这种数字化的社交空间不仅改变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更重塑了他们理解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路径。自我认同作为青少年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涉及对 “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 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与确认,而社交媒体的特性正与这一探索过程产生着复杂的交织。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形成往往伴随着对外部反馈的高度敏感,他们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认知。在社交媒体中,这种反馈以点赞、评论、转发等数字化形式呈现,具有即时性和放大性的特点。一条朋友圈的点赞数量、一则短视频的播放量,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这种量化的反馈机制,使得自我认同的构建掺杂了更多外部量化标准的影响,原本内在的、渐进的自我探索过程,开始与外部的、即时的数字评价紧密绑定。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的自我表达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自我呈现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等环境的约束,而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身份标签 — 或许是游戏社群里的 “大神” ,或许是二次元圈子里的 “创作者”或许是环保话题下的 “倡导者” 。这种多元角色的尝试,既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也可能导致自我认知的碎片化。当不同平台上的 “我” 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时,青少年需要不断协调这些差异,才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自我认同。
此外,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影响着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参照系。算法推荐机制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兴趣相符的内容和群体,形成 “信息茧房”。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自我认同参照系可能变得狭窄,过度依赖某个特定社群的价值观来定义自己。比如,过度沉迷于美妆直播的青少年,可能会将外貌标准单一化;专注于电竞社群的青少年,可能会将游戏技能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这种被算法塑造的认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对自我认同的全面探索。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积极影响
(一)拓展自我表达的渠道与空间
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突破现实束缚的表达平台,让那些在现实中不善言辞或被忽视的青少年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而言,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比面对面交流更能让他们自如地展现内心世界。 一个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可能在博客中写下细腻的诗歌,获得陌生网友的共鸣;一个对绘画有热情但未被身边人认可的青少年,可能在插画平台上积累粉丝,逐渐确立 “创作者” 的自我定位。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体验,对于自我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它让青少年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增强了自我表达的信心。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的表达场景,促使他们探索自我的不同侧面。在微博上,他们可能关注社会议题,以 “公民” 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小红书上,他们可能分享生活方式,展现 “生活家” 的一面;在 B 站,他们可能制作科普视频,塑造 “知识分享者” 的形象。这种在不同场景中的身份切换,并非自我的分裂,而是青少年通过实践探索 “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当他们在某个平台上获得持续的正面反馈时,相关的特质会逐渐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丰富了自我概念的内涵。
(二)促进社会连接与归属感形成
归属感的获得是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社交媒体通过构建线上社群,为青少年提供了寻找 “同类” 的机会。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因兴趣小众、观点独特而感到孤立,比如喜欢小众音乐、关注特殊教育议题的青少年,很难在身边找到共鸣者。但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轻松找到兴趣相投的群体,通过参与话题讨论、分享相关内容,逐渐形成群体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观点并非异类,从而接纳自我的独特性,减少因与众不同而产生的焦虑。
线上社群的互动还能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当青少年在某个社群中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时,他们会将社群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形成 “我们” 的群体认同,进而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比如,参与志愿者社群的青少年,在组织公益活动、分享助人经历的过程中,会逐渐将 “善良”“有责任感” 等特质纳入自我认知;加入科技创新社团的青少年,在与同伴探讨创意、完成项目的互动中,会更加认同自己 “创新”“合作” 的品质。这种通过群体互动形成的自我认同,往往比个体独自探索更具稳定性和积极性。
(三)提供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契机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留存与回溯功能,为青少年提供了观察自我变化的窗口。青少年可以通过翻阅过去的朋友圈、日志或视频,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思想、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一个曾经沉迷于追星的青少年,几年后回看当时的动态,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审美和追求已经改变,这种觉察促使他们思考 “我为什么会变”“现在的我更想要什么”进而深化对自我的理解。这种自我反思并非否定过去,而是通过梳理成长轨迹,更清晰地把握自我发展的脉络,为当下的自我认同提供坐标。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不同观点碰撞,也能推动青少年反思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在讨论某个社会话题时,青少年可能会遇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时会挑战他们原有的认知。比如,关于 “偶像崇拜” 的讨论中,支持理性追星的青少年可能会接触到批判过度追星的观点,从而反思自己对偶像的态度是否合理;在对 “成功” 的定义上,习惯以成绩衡量一切的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他人分享的多元人生经历,重新思考成功的内涵。这种在碰撞中的反思,帮助青少年打破自我认知的局限,形成更开放、更包容的自我认同。
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
(一)自我认知的异化与迷失
社交媒体上的 “表演性” 自我呈现,容易导致青少年将虚拟形象与真实自我混淆。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青少年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理想化的自我 —— 精心修饰的照片、经过筛选的生活片段、符合大众审美的观点表达。这种理想化形象与现实中的自我存在差距,却可能因持续的正向反馈而被青少年误认为是真实的自我。一个在社交平台上塑造 “学霸” 形象的青少年,可能会逐渐忘记自己也有困惑和短板,当现实中的考试失利与虚拟形象产生冲突时,就会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怀疑 “真实的我是否值得被认可”。量化评价机制的过度强化,还会让青少年的自我认知陷入 “数字陷阱”。点赞数、粉丝量、浏览量等数据,本应是社交互动的附属产物,却被部分青少年视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核心标准。他们会因为一条动态点赞少而沮丧,认为自己 “不受欢迎”;会为了增加粉丝而刻意迎合大众喜好,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这种将自我价值与数字数据绑定的认知,使得自我认同变得脆弱且功利,一旦数据下滑,就可能引发强烈的自我否定。更严重的是,长期追求数据认可会让青少年逐渐失去对自我内在价值的关注,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陷入自我认同的迷失。
(二)社会比较引发的认同焦虑
社交媒体的 “选择性展示” 特性,放大了社会比较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负面影响。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倾向于展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 优异的成绩、精致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隐藏背后的困难和挫折。这种 “过滤后的现实” 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错觉,认为别人的生活都比自己顺利、完美,进而陷入 “别人都很好,只有我不够好” 的比较焦虑中。 一个长相普通的青少年,在持续看到网红的精致妆容和完美身材后,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缺陷,产生自卑心理; 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在频繁刷到学霸的学习分享后,可能会否定自己的努力,觉得自己 “不够优秀”。这种比较引发的焦虑,会扭曲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让他们难以接纳真实的自己。
群体压力下的 “同质化” 追求,也会压制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独特性。为了融入某个热门社群,获得群体的接纳,部分青少年会刻意模仿他人的言行、追随流行的趋势,甚至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兴趣。比如,当某个偶像团体成为校园热议话题时,不喜欢该团体的青少年可能会假装感兴趣,以免被视为 “异类”;当 “极简主义” 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流行时,原本喜欢热闹的青少年可能会强迫自己追求简约,违背自己的天性。这种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我的行为,会让青少年逐渐失去对自我独特性的认同,形成模糊而被动的自我概念。
(三)网络暴力与负面评价的冲击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扩散性,使得网络暴力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伤害更具破坏性。与现实中的批评不同,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往往更加极端、刻薄,且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一个青少年可能因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就遭到陌生网友的辱骂;可能因为一张不够完美的照片,被恶意 P 图并传播。这些负面评价会直接冲击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判断力,甚至产生 “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的自我否定。对于自我认同尚未稳定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冲击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敏感、自卑,难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即使是非暴力的负面反馈,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消极影响。比如,一条真诚分享的创作动态收到冷淡的回应或负面的评论,可能会让青少年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曾经的兴趣;一次正常的观点表达被他人反驳,可能会让他们从此不敢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对负面反馈的过度敏感,会让青少年逐渐封闭自我,不敢真实地展现自己,从而阻碍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青少年可能会形成 “我不能犯错”“我必须得到所有人认可” 的僵化认知,失去自我探索的勇气。
四、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路径
(一)家庭层面的陪伴与引导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首要环境,其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和引导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家长首先需要放下对社交媒体的偏见,理解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域,而非洪水猛兽。通过主动了解青少年常用的社交平台、关注的内容和社群,家长可以走进他们的数字世界,建立有效的沟通基础。比如,家长可以和青少年一起讨论他们喜欢的短视频内容,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询问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体验,倾听他们的喜悦和困扰。这种陪伴式的参与,比单纯的禁止或指责更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交媒体的理性认知。
家长还需要引导青少年区分虚拟与现实,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标准。通过日常交流,家长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大多经过筛选和美化,并非真实生活的全貌,避免他们陷入不切实际的比较中。比如,当青少年因为别人的 “完美生活” 而感到自卑时,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告诉他们 “真实比完美更有价值”;当青少年过度关注点赞和粉丝数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思考 “你喜欢自己分享的内容吗”“这些互动是否真的让你快乐”,帮助他们将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从外部数据转向内在感受。这种引导能让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保持清醒,减少对虚拟评价的过度依赖。
(二)学校层面的教育与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和自我认同能力。媒介素养课程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要帮助青少年理解社交媒体的运作机制、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比如,通过分析算法推荐如何塑造 “信息茧房” ,让青少年意识到多元视角的重要性;通过讨论网络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线上评价,不被极端言论左右。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自我探索类活动,如 “我的价值观” 主题班会、“优点挖掘” 小组分享等,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增强自我认同的稳定性,减少对社交媒体反馈的过度敏感。
学校还应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的线下社交空间,平衡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对于因社交媒体使用而产生自我认同困扰的青少年,心理老师可以通过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帮助他们梳理情绪,重建积极的自我认知。比如,针对因网络暴力而自卑的学生,心理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区分 “别人的评价” 和 “真实的自己”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针对因过度沉迷线上社交而疏离现实关系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线下社团活动,在真实的互动中获得归属感。这种线上线下的平衡,能让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发展更加全面,避免被单一的数字社交所塑造。
(三)社会层面的规范与保障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平台方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 “信息茧房”和极端内容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多元、正向的信息环境。比如,在青少年模式中增加优质教育内容、多元价值观讨论的推荐权重;建立更严格的网络暴力治理机制,及时删除恶意评论,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平台可以设计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方式,减少单纯的点赞、转发,增加深度评论、观点交流等功能,引导青少年进行有意义的社交互动,而非表面化的数字狂欢。
媒体和公众人物也应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传递多元的成功观和价值观。通过报道真实、多元的青少年故事,展现不同特质、不同路径的成长可能性,让青少年意识到 “成功不止一种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公众人物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适度分享自己的不完美和成长经历,打破 “完美人设” 的幻觉,为青少年树立真实、坦诚的榜样。这种社会层面的多元包容氛围,能让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时减少焦虑和压力,更从容地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五、结语
社交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既有积极推动,也有消极影响。它拓展了青少年的表达空间,促进了社会连接,为自我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自我认知的异化、引发认同焦虑,甚至通过网络暴力伤害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认知能力、家庭和学校的引导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探索 “我是谁”的过程。社交媒体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新变量,它既不能完全决定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也无法被简单规避。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保持自我觉察 —— 既享受数字社交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又不被虚拟世界的评价标准所绑架;既在网络社群中寻找归属感,又不放弃真实生活中的自我探索。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生活的融合将更加深入。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更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数字时代中守住自我,形成稳定、积极、独特的自我认同。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真正驾驭社交媒体,让它成为自我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
参考文献:
[1] 李奕扉, 王协舟. 社交媒体用户虚假自我披露行为的认同机理, 现实危机及其消解 [J]. 情报资料工作 , 2024(6).
[2] 郭丰波, 陈泽为, 孙小媛. 大学生人际困扰对移动社交媒体依赖的影响: 自我认同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6).
[3] 韦梦圆 .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 [J].风采童装 , 2024(3):0168-0170.
[4] 王梦茹 . 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和主观阶层认同 [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2.
作者简介:刘杰灵(1994.2.15),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何红平(1990.1.20),女,汉族,天津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