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邓雅娟
黄亭市镇中心完全小学 湖南省邵阳市 422108
按照新课标“传承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融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观念,小学语文教学迫切要加深古诗词鉴赏课程的功能和价值。由于小学生处于语言感知与审美能力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系统化的鉴赏指导,既能使他们把握基本的诗词知识,也能引发他们对于诗词意象的特有感悟与情感共鸣,从而塑造起初步的文学欣赏才能,进而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及文化素养增添深厚根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里存在着过度重视记忆却轻视理解,过于强调逻辑分析却忽视情感体验的情况,形成一套系统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意蕴,这已然变成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价值
(一)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在当下教育活动中,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它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很多方面,古诗词鉴赏教学给提升这些素养赋予了途径。通过细致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特性,可以明显改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表达水准。凭借联系诗歌意象并体会作者情绪,有益于推动批判性思维和革新才能的培育。诗词所蕴含的意象之美和深层情感内涵会唤起审美意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加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骄傲感[2]。
(二)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小学生处在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古诗词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形式和优美的韵律特点,成为提升语言素养的主要载体。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平仄规律和节奏变化,慢慢学会很多词汇和经典句式。深刻领会比喻,拟人,对仗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规则,有效地扩充了他们的语言知识。而且解析诗词意蕴,营造意境的过程也可以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改善,为他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形成扎实根基[3]。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情境唤醒体验以深化理解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具体化、可视化的场景设计能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加深情感联系并优化认知结构。小学生大多依靠形象思维,古诗词里的深层意思往往不易把握。契合诗词主题的情境创设可把抽象的文字表达变成直观的视觉呈现或者感官感受,进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文本核心意义以及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与精确领悟。
例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沉浸式教学环境,播放江南春日实景视频并配上古筝曲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所展现出来的自然景象。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情景,深切体会到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采用视听融合、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诗词的意境。还能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美景以及闲适生活的赞美之情,从而很好地化解了传统讲授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
(二)诵读感悟策略:诵读品味韵律与情感
根据诵读教学理论的研究显示,反复吟咏、细致赏析后,学生能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蕴,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强,所以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他们对诗词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时,教师可安排分层次诵读活动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先让学生做“正音辨析”的朗读训练,着重讲解“见(xiàn)”“社林边”等字词的正确读音及停顿规律。再让同学们执行“把握节奏”的二度朗读练习,结合词牌特点分析“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的断句逻辑,体会作品的语言韵律美。最后开展“传递情感”的精读指导,促使学生凭借诗词所描绘的乡村夜景,比如宁静的田野、丰收的景象,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经过层层递进的诵读练习,学生就能慢慢走进文本,全面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情感意蕴。
(三)意象解析策略:借意象构筑桥梁以领会意境
作为承载诗人情感与思想的主要元素,意象在古诗词创作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营造诗词意境的重要载体。意象教学理论显示,引领学生找出并细致剖析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既给文本解读给予有效的途径支撑,又能凭借具体的物象帮助学生体会抽象的艺术境界,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鉴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解析意象可以削减领悟意境的难度,进而优化他们对古诗词细节的审美鉴赏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意象展开系统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出现的关键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钟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意象的独特之处,“霜”渲染出深秋夜晚的寒冷氛围,“渔火”展现出宁静夜色中的微弱生机,“钟声”用动静结合的方式突出环境的幽远与寂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凭借联想和想象构建完整的画面意境:“霜天月夜下,寒鸦啼鸣,江畔枫叶与渔火交相辉映,远处传来悠扬钟声”。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情感,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采用意象解析法,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在语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古诗词鉴赏是小学语文教育里极为关键的一个构成要素,肩负着培育核心素养、引领语言能力发展以及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这一核心任务,由此凸显出其独有的学科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依照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采用诸如情境营造、朗读领悟和意象剖析等多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来冲破传统教学灌输形式的局限性。让古诗词从单纯的记忆对象转变成孩子能感受到,能读懂且愿意接纳的文化承载物。在经过体系化的教学规划以后,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水平,进一步稳固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王雅洁 . 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8):56- 58.
[2] 李光潘 .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2):21- 23.
[3] 王渊琛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家国情怀的研究 [J]. 辽宁教育 ,2025,(15):7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