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的发展问题
韩冬勇
山西太忻滹沱河供水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030000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所有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它涉及的面广,触及到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我省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迅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可以说改革之势,破如竹、不可挡。
关键词: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
我们国家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在推进三类事业单位改革中,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最具有挑战性和艰巨性。山西省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向是转制为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要求,着力解决经营性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早在2020年之时,山西省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改制后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以及企业规模过小、缺乏市场开拓型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资产管理和处置、人员安置、社会保障衔接问题;如何确保改革能够平稳、维护稳定、安置好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以及政府对转制企业如何监管等问题。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后如何发展,在众多问题中是根本性的,是解决好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就此问题,我经过和省内在经济发展方面卓有建树的学者以及同行业专业人士的探讨,几经考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公益服务、推进市场化改革
事业单位的设立和存在,本身是以公益性服务为前提的,它的分类改革自然离不开公益性。经营性事业单位虽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但也离不开公益性。由于我们对于企业的定义就是利润最大化,这样我们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目标和价值的偏差,背离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忽略了社会服务职责,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念,通过公共效益的提升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在提升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塑造市场主体、实现彻底转制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转企改制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几十年来,改革时刻在路上,从未停歇过。一路走来,有许多转企改制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也不乏有改革失败的案例。论失败的原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根本所在还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没有抓住改革的要点,没有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改革要求中,成功化解传统观念的旧思想,穿着新鞋走老路。对于塑造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完善市场体系意识淡薄或者经验不足,习惯了改革前“衣食无忧”的生活,总想保留一点“念想”,导致转制工作不彻底,不理想。这就要求涉改单位领导必须尽快转换角色,转变观念,明确本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建立,抱着“不改则已、要改必成”的信念,将改革进行到底。
三、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激烈,风险复杂多样的当今社会,涉改经营性事业单位仅靠原有的体制机制,原有的经营模式、原有的经营理念是万万不行的。改制后的单位必须要改变原有的体制模式,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要建立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等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其次要重新确立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建立科学完善的领导层、中间层、基层岗位职责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
另外,传统的用人制度必须改变,建立合理有效的选人用人制度、晋升制度、培训制度,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激励机制。
四、充分认识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各种各样风险。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既要面临来自民营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也有独属于自身的风险。例如:供水型企业。该企业效益的好与不好,某些时候是由上游用水户说了算。用水户效益好了,供水企业效益也能够按照供水协议得到保障。相反,上游企业如果效益不好,甚至连职工工资都发不了,供水企业恐怕也难以维持。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认识市场,制定合体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举措、风险规避措施。
五、形成多元化发展经营模式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要迅速进入“角色”,不能有任何的“等、靠、要 ”思想,一定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经营发展模式。企业是面向市场的,而市场是不讲究区域、不讲究地界的,在保障企业所负责的公益性、服务性前提下,必须要迅速抢占市场,努力开发一切可以盈利的“点”,多元化经营,确保企业不受上游企业的牵制。例如:在政策范围内大胆开发闲置资源,发展多元经济、吸引外资完善自身产业链、搞自身产品深加工等等,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六、唯才是举,大胆使用实用型人才
涛声依旧,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时代发展的巨轮。要激发人才资源内生动力,增强各类优秀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就必须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破除过去职场上常见的唯“关系论”、“资历论”“学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单位自身特点,把“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的人用起来,扶起来,让这部分人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让企业永远不为人才所困。
我本人作为一名水利人,在山西省水利系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之后,对系统涉改单位的未来发展问题曾一度深表忧虑。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系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无疑是一次大型“手术”,伤筋动骨是必然的。然而,我省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长久以来一直是按陈旧发展体制设置,自身缺乏发展意识,早已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水利事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使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能够为水利工作带来更进一步的促进,同时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想只有改革才是唯一的途径。那么改革以后的经营性水利事业单位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个人认为,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乘势而上不失为上策。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文件要求,2020年是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基本完成。目前,国家诸多的经营性事业单位顺利转企改制,组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公司。那么,改制后的这些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上走向如何呢:我认为:一是要走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全力打造市场主体,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要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时代主题不变,坚定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也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