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关系研究
李欣欣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11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研究和社会学理论均表明,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关影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际调查,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1]。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大学生面临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干扰,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认识偏差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不仅包括传授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目标是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3]。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好的担当和引领作用[4]。
2 影响模型与调查
2.1 建立影响模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影响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相互促进的机制。影响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中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的概念涵盖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在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社会责任感不仅影响着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对未来的行为选择与社会参与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还应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影响模型中,还需考虑到教育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特质等外部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影响。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课程设置,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同样,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社会背景也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个体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兴趣等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促使学生更积极地理解和承担社会责任。
在理论框架下,建立的影响模型可以呈现为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图谱: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也能反过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可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相互促进路径,为高校在两个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这样的影响模型不仅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在调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关系的过程中,采用了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调研对象为某高校的在读本科生,选取的样本涵盖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以期达到信息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设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分别设置了相关量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问卷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师指导、校园文化等的评价;社会责任感方面,则设计了关于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等行为和认知的条目。调查问卷采用五点量表,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共五个等级,以便准确捕捉受访者的态度和感受。
问卷的发放采取在线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覆盖到更多的学生群体。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以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 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63 份,有效回收率达到 95.37% 。这一部分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所收集的数据经过整理与统计,使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整体样本的人口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通过因素分析,提取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应用相关性分析技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维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于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筛选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用 Cronbach's Alpha 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均值在0.7 以上,这为后续假设检验和模型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的结果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了建立的影响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证明,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宏强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37(01):115-119.
[2] 何一丹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 [J]. 快乐阅读 ,2022,(08):111-113.
[3] 王鹤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07):0170-0173.
[4] 刘晓霞 , 曾湘衡 , 曾雪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述论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