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叶芳

政和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引言:幼儿期是习惯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首要环境,与幼儿园的教育衔接对幼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前,部分家庭对幼儿园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或过度依赖园所教育而忽视家庭责任,或因教育理念差异与园所形成隐性对立;同时,幼儿园的家园互动形式常停留在单向通知层面,难以激发家长深度参与。这种脱节不仅削弱了教育的连贯性,也可能导致幼儿在双重标准下产生适应困惑。在此背景下,探索家园合作的有效路径,既能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幼儿成长环境,也能让家长更深入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一、构建理念共识平台,筑牢合作认知根基

教育理念的共鸣是家园协同的起点,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成长目标的理解差异往往导致教育行为的错位。部分家长更关注幼儿知识学习,忽视生活习惯培养;有些则过度保护,弱化了幼儿自主能力的锻炼,这些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幼儿园需主动搭建理念沟通的常态化平台,让家长在具体教育场景中理解幼儿发展规律。教师可定期分享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如小班幼儿自主进餐的进步、中班幼儿在合作游戏中的协调能力等,用具体案例说明“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同时,结合季节主题活动设计家长体验环节,比如在“春天的种植”活动中,邀请家长观察幼儿如何通过浇水、记录生长过程获得责任感,让家长直观感受习惯养成的渐进性。这种基于实践的理念沟通,能帮助家长摆脱功利化教育心态,逐步建立“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的教育观,为合作奠定认知基础。

二、设计分层参与活动,搭建协同实践阶梯

家园合作的深化需要贴合家长能力与幼儿需求的活动载体,机械统一的参与形式往往导致合作流于表面。基于幼儿年龄特点与家庭实际,可构建“观察 - 体验 - 共创”的阶梯式参与模式,让家长在逐步深入中理解教育逻辑。初期以观察为主,邀请家长走进班级观摩区域活动,如美工区幼儿的创意表达、建构区的空间想象,让家长看到幼儿在自主探索中的学习;中期转入体验环节,家长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幼儿一日生活,比如协助组织晨间锻炼、指导餐后整理,在实践中掌握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的技巧;后期鼓励家长参与活动设计,如结合家庭特长策划“亲子美食节”“故事分享会”,让家长在主导过程中理解园所活动背后的教育目标。这种渐进式参与不仅降低了家长的心理门槛,更让他们在具体行动中把握幼儿教育的节奏,同时使幼儿在熟悉的家庭与园所互动中,增强对规则的认同与执行能力。

三、强化家庭环境支持,构建成长衔接纽带

家庭环境的教育渗透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延伸,部分家庭存在的教育方式随意、亲子互动匮乏等问题,会削弱园所教育的延续性。幼儿园需深入家庭场景,协助家长打造与园所教育呼应的支持性环境。教师可通过定期家访了解家庭互动模式,针对亲子沟通不足的家庭,建议家长建立“每日十分钟分享”习惯——晚餐后聊聊幼儿在园的趣事、家庭中的发现,在轻松交流中培养表达能力。这种基于家庭实际的针对性指导,能让幼儿在家庭中延续园所的教育要求,同时使家长在具体方法的引导下,更清晰地把握家庭在幼儿成长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教育的连贯性[1]。

四、完善动态沟通网络,畅通协同反馈渠道

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化解家园分歧、调整教育策略的关键,单向灌输式的信息传递难以满足合作需求。幼儿园需搭建多元且灵活的沟通平台,让家长能随时反馈幼儿在家表现,也能及时了解园所的教育动态。可建立班级“成长观察日志”共享机制,教师用照片、视频记录幼儿在园的关键瞬间——如主动帮助同伴、解决冲突的尝试等,家长则分享幼儿在家的类似表现,通过对比让双方更全面把握幼儿发展。针对幼儿出现的共性问题,如分离焦虑、争抢玩具等,组织小型家长座谈,教师结合发展心理学知识分析成因,家长分享各自的应对经验,在互动中形成解决思路。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开设“教育小问答”专栏,教师及时回应家长在日常照料中的困惑,如“如何引导幼儿按时午睡”“挑食问题的家庭应对”等。这种多维度的沟通网络,能让家园双方在信息互通中不断调整教育行为,确保对幼儿的引导方向一致,提升教育协同的精准度。

结束语

家园合作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环境的一致性与支持性。文章提出的理念共识、分层参与、家庭支持、动态沟通等策略,从认知到实践构建了家园协同的完整路径,旨在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深度配合,为幼儿打造连贯且富有滋养的成长空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家庭的合作需求差异,如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的参与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协同方案,让家园合作更贴合实际教育场景,持续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慧.家园合作在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 ,2024,(15):13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