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 实现从“ 幼” 到“ 小” 的温暖接力
王超
中卫市第二幼儿园 755000
案例背景
2021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幼儿园入学准备与小学入学适应的教育指导给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小学因地制宜实施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的策略,重点解决幼儿园和学校如何衔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是儿童。在幼小衔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是否看到了儿童?是否重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基于“儿童视角”认识幼小衔接,就是成人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考虑儿童对小学的认知和感受,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这为我们探究“幼小衔接”问题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即从“让儿童做好准备”转向立足儿童视角的“为儿童做好准备”。
一、案例简述
围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大班开展“参观小学”幼小衔接专项活动。意图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产生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个小学生。”幼儿进入一年级教室,和小学生同上一堂课,感受学校的教学方式;参观学校“音乐室、科创馆、新闻演播厅”等功能室,熟悉校园环境;观察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和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幼儿来说,短短半天时间参观小学所获得的零碎信息,形成的不过是对小学最粗浅的感性认识,产生的效果也不全是对小学积极正面的情绪和认知。
“教室太多,找不到怎么办?”
“厕所离教室太远,想上厕所怎么办?”
“学校里有那么多大哥哥大姐姐,会不会被欺负?”
“ 上 学 要 写 家 庭 作 业, 忘 记 作 业 怎 么 办?”“学校要考试,考不上100 分妈妈就不爱我了!”…
以儿童视角“参观小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意义体验,帮助儿童形成问题意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促进儿童真正的成长。
二、问题反思
幼小衔接关系到幼儿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以“参观小学”为例,从儿童视角反思幼小衔接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为优化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1.“幼小衔接”缺乏儿童认知。“参观小学”从目标、内容、形式、时间上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的是成人(教师)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原有经验与新环境的自然融通与有效迁移。成人主观建构的活动内容,聚焦成人本位的教育期待,会让孩子始终处在一个“要我学” 的被动状态。只有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适应转向自主探索,让儿童真正站在活动中心,才能从根本上唤醒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幼小衔接”偏重知识准备。进入大班后,来自小学的学业竞争压力通过学校、家庭等各种渠道冲击到幼儿园。家长普遍焦虑: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孩子入学将会“吃苦头”。于是让幼儿提前读写汉字拼音、学习百位数加减等。“参观小学”时幼儿旁听一年级语文、数学,一些先行学习的儿童很快适应了学校的教学方式并因“我都会”失去学习热情,而未做任何知识准备的零起点孩子则压力重重,造成对上学的畏难与不自信。
3.“幼小衔接”课程融合不足。儿童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会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幼儿园保教并重,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集体教学时间多为30 分钟,一日生活皆课程。小学以集体“上课”组织教学,课间自由活动及交往也对幼儿适应小学各环节的节奏提出挑战。“参观小学”中很多幼儿的忧虑并非源于知识挑战,而对“如厕、教室多、怕哥哥姐姐欺负”等问题感到迷茫和不适。幼儿园、小学课程融合要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全面性。
三、创新实践
围绕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入学准备关键点,深入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经验准备和学习需求,针对核心问题创新实践,构建科学衔接新模式。
1. 坚持儿童为本,创生课程内容。“参观小学”中幼儿担心“学校太远、教室太多找不到”“口渴怎么办”“会被老师批评”,反映出幼儿对上学的紧张心理以及对空间方位的辨识不足等问题。从儿童的真实感受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重新建构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丰富儿童幼小衔接生活学习经验,培育儿童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
以一日生活为核心,创设开放性、趣味化、情景化且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幼儿自主搭建“我心目中的小学”,潜移默化的把校园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自由表征“我家与学校方位图”,学习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在细致观察中发展幼儿空间方位和逻辑思维;鼓励幼儿走出班级局限“认识新朋友”,大胆交往,积极沟通,培养社会适应;开展“一分钟挑战”“课间十分钟”活动,幼儿在真实体验中合理安排时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树立科学理念,家园共育合力。“参观小学”活动中幼儿担心“考不上 100 分妈妈就不爱我了”折射出幼小衔接中家长理念出现偏差,一味的强调知识传授,片面追求知识准备而不关注儿童生活、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一些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过早地进行超标超纲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无异于拔苗助长,对儿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压力和焦虑,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邀请家长观摩大班“户外自主游戏”“区域活动”,了解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设计《幼小衔接亲子任务清单》:和孩子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让孩子整理屋子、书包 ,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陪孩子一起读书、游戏,听指令完成任务;通过“规则小游戏”“愿望清单”等有意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自理能力、良好习惯,家园合力共促儿童做好幼小衔接的全面准备和适应。
3. 形成协同机制,减缓衔接坡度。“参观小学”面临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内容,幼儿出现“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担心作业写不上”等问题,反映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实际存在的课程脱节现象。遵循儿童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自然规律,幼儿园和小学形成向下衔接与向上延伸的双向通道,帮助儿童实现环境转变的平稳过渡。
幼儿园小学基于真实问题展开联合教研,聚焦儿童持续发展共同研发幼小衔接课程。大班后期开设“我要上学啦”“入学预备月”“小学模拟体验周”,入小学后举办“新生入学礼”“追踪优化月”“游戏化入学适应周”,课程同步改进实现双向衔接。顺应儿童的学习方式,将自主游戏与系统学习有机融合。小学一年级游戏化教学创新,课前玩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游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适度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玩做合一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再逐步转换成高密度、高集中的课堂学习方式,通过“渐进式过渡”避免儿童认知断层。
幼小衔接是系统性工程。不断深化课程融合,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持续优化幼小衔接实践,减小幼小衔接坡度,实现从“幼”到“小”的温暖接力。
作者简介:王超教育硕士,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