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伟 么乃蓉 李旭海 霍冠良 胡嘉文 陈骏

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凸显了基层党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石地位。然而,基层党建仍存在政治与经济属性的张力失衡、制度刚性与实践弹性的动态失衡、传统治理与现代技术的协同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其本质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规律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内核,整合组织社会学“结构 - 功能”与新制度主义“合法性机制”理论,深入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力提升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型提供方法指导。

一、理论逻辑:政治功能与组织力的内涵解构

(一)政治功能的三重维度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集中体现其阶级属性与执政使命,涵盖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1、意识形态引领,构建“理论武装 - 价值认同 - 行动自觉”三层传导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基层党组织要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践逻辑。可通过“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化、“三会一课”实效化的三级学习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文本话语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主体性认知,形成“政治自觉- 岗位实践- 战略落地”的闭环链条。

.2、制度执行,融合“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新制度主义理论指出,组织常借助“合法性机制”来获取关键资源与权威。基层党组织必须警惕“党建副业化”倾向,以《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为遵循,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化的组织规则,党建工作与企业治理紧密结合,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职责,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

.3、实践转化,构建“政治引领 - 资源整合 - 绩效评估”三维工作闭环。基于政治传播学“意义建构”理论,推动抽象政治要求向具象实践载体转化。习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基层党组织需将“双碳战略”、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转化为“党员责任区”、“攻坚争优”等实践平台,打造“党建 +”示范项目。

(二)组织力提升的理论框架

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构建的组织力提升理论框架,由结构、文化、技术的协同作用机制构成了组织力提升的理论支撑。

1、结构维度:以嵌入性理论为核心,构建“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联动体系,以网格化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党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协调优势,实现从“物理存在”到“功能有效”的转变,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2、文化维度:依托认同建构理论,基层党组织通过“符号化表达”、“仪式化实践”、“叙事化传播”等方式,构建“组织认同-职业认同- 价值认同”体系,实现价值凝聚。

3、技术维度:基于数字治理理论,借助大数据、“智慧党建平台”等技术手段,推动党建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解决地域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实现组织生活、风险防控与监督考核的智能化发展。

二、现实挑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大结构性矛盾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其深层机理值得探究。

(一)政治与经济属性的张力失衡。部分基层党组织将党建与业务融合简单理解为“物理叠加”,未认清 “政治引领保障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出现“重业务轻党建”倾向。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这是对党组织核心作用认知偏差所致,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警示的“党建副业化”功利倾向相关,违背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原则。

(二)制度刚性与实践弹性的动态失衡。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中,存在“形式化”与“随意变通”两种极端现象。前者将“三会一课”变成文字游戏,后者突破“第一议题”底线。依据新制度主义理论,这是“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冲突的体现,需通过科学制度设计实现二者的“刚柔相济”。

(三)传统治理与现代技术的协同不足。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一些基层党组织仍过度依赖会议传达、文件学习等传统方式,未将数字化等转化为治理能力。这与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要求不符,党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两张皮”现象,制约了组织力提升。

三、国企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理论解析——提升路径的实践探索

管道集团广西公司的党建实践从三个维度探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效能的内在机理,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现代组织理论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一)思想引领的“文化融入”模式

以符号政治学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编码”

1、符号转化:创新“壮乡工匠课堂”,开发“壮锦纹样安全密码”、“壮乡油茶与团队协作”课程,运用象征符码将政治规范转化为文化认知,让政治要求更接地气。

2、仪式强化:每日晨会设置“安全警示”环节,每月主题党日点评党员履职履诺情况、每年七一重温入党誓词,通过重复性仪式强化纪律意识。

3、情景教学:依托“五网三格一赋能”党建数字化系统为业务场景自动匹配推荐情景教学素材,准确率达 85% ,有效增强理论与实践的适配性。

(二)组织协同的“结构优化”实践

着力构建“应急- 网格- 文化”组织协同体系

动态组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跨作业区、跨部门组建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突击队,确保党组织“指挥中枢”作用的即时性与有效性。

党员桥接:构建“站场管理网、管道防护网、应急联动网”3大网格,选派党员担任跨部门协调员,推动技术、资源、信息的高效流动,促成19 项技术突破。

文化凝聚:以“能源动脉壮乡铁军”建设为核心,将壮族歌圩、竹竿舞转化为“党建+ 团队建设”活动,强化组织认同。

(三)技术治理的复合嵌入机制

构建党建工作“记录- 分析- 协同”技术治理体系。

智慧存证:通过移动应用实现“三会一课”、志愿服务等活动线上闭环管理,减少人力、物力同时确保组织生活制度刚性执行。

数据决策:依托“党建驾驶舱”整合、智能识别业务数据,为党员责任区划分、攻坚项目部署提供数据支撑。

网格协同:数字化平台联通各作业区网格,实时共享任务进度、反馈协作需求,实现项目可追溯、责任可量化,提升协同效率。

四、经验启示

(一)政治与业务融合的转化机制创新

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关键在于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业务实践。“党员责任区 + 技术攻坚”、“壮乡工匠课堂”等有效载体,将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融入生产经营,形成“政治引领—业务落地—效能评估”闭环,使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有效破解“两张皮”问题。

(二)数字技术与治理效能的深度耦合

依托“五网三格一赋能”系统数字化治理实现三重突破:移动终端刚性约束制度执行,数据驾驶舱支撑精准决策,动态网格提升协同效率。这一技术治理方案为地域分散型国有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样板,实现高效能治理。

(三)动态响应与组织弹性的协同优化

党组织要在动态调整中保持核心功能,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的快速组建体现了“结构弹性”,网格化管理与党员协调员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成技术突破,验证了制度刚性与执行柔性的平衡路径。

五、结论

新时期国企党建需要构建 " 三位一体 " 的工作体系:以政治引领为根本,确保发展方向不偏航;以文化赋能为纽带,增强组织凝聚力;以数字化驱动为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广西公司的党建实践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现代管理理论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质变,其经验为能源行业党建工作提供了理论验证与实践范式,彰显了国企党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