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达娃卓玛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车仁乡人民政府 西藏 江孜县 857400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涵盖藏戏、唐卡、传统歌舞、民俗节庆等丰富形式,历经千年沉淀,不仅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更反映了其独特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传承人才断档、传播形式滞后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课题。深入研究其传承与保护策略,对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1 基层群众文化的特点
基层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诸多文化活动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如寺庙举办的法会、宗教舞蹈表演等,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信仰的尊崇。在艺术表现上,以藏戏为例,其独特的唱腔、绚丽的服饰、夸张的面具,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唐卡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描绘佛教故事与历史传说,工艺精湛。此外,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每逢传统节庆,如藏历新年、望果节,全体村民身着盛装,共同参与歌舞、竞技等活动,传承文化的同时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2 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实价值
2.1 维护文化多样性,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层群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保护与传承,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从文化层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2.2 促进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基层群众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工艺技能和审美价值,通过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2.3 保障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保护与传承基层群众文化是保障藏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
3.1 现代生活方式冲击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交通条件改善,现代文化产品与生活方式迅速涌入基层。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对传统歌舞、民俗活动参与热情降低。例如,传统的锅庄舞在一些乡镇的年轻人中逐渐失宠,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也趋于简化,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2.2 资金与人才短缺
基层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传承与保护资金投入有限。以唐卡传承为例,培养一名成熟的唐卡画师需多年时间,且颜料、画布等材料成本高昂,资金不足导致一些唐卡工作室难以维持,画师流失。同时,基层缺乏专业文化人才,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研究方面能力欠缺,制约了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
3.3 传播渠道单一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活动,如节庆表演、乡村巡演等,覆盖范围有限。在数字化时代,线上传播渠道未得到充分开发,缺乏专业的文化宣传团队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线上展览等内容,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较弱,难以吸引区外受众关注。
3.4 创新转化能力弱,与现代社会融合不足
部分文化传承实践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倾向,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创意转化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形式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导致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限。
4 传承与保护策略
4.1 实施活态传承,夯实人才根基
构建多层次传承人培养体系。一是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扶持政策,提供传习补助,鼓励其开展带徒授艺活动。二是推动“非遗进校园”,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开设特色课程,建立校园传承基地,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三是实施“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计划,吸引返乡青年、大学生、退休干部等参与文化传承,优化传承队伍结构。
4.2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基层群众文化保护政策,明确文化传承的责任主体与工作目标。设立专项文化保护基金,加大对濒危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例如,对从事藏纸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其开展技艺培训与产品研发。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如对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4.3 强化整体性保护,修复文化生态
转变保护理念,从“单一项目保护”转向“文化生态整体保护”。一是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对特定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维护。二是记录与保存并重,运用数字化技术(如三维扫描、高清录像、建立数据库)对濒危文化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存档。三是支持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恢复和延续,保障其存续的文化空间。
4.4 推动创新性发展,增强内生活力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一是鼓励内容创新,支持文艺工作者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新节目。二是探索“文化 +; ”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化体验项目,实现文化价值转化。三是善用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能见度和影响力。
4.5 资源整合与传播拓展
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对藏戏剧本、唐卡作品、民俗故事等进行数字化整理与保存。加强与媒体合作,利用电视、广播开设文化专题节目,制作纪录片、文化访谈等内容。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基层群众文化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文化活动资讯、非遗技艺展示短视频等。例如,日喀则南木林县通过制作藏戏短视频、宣传片,依托网络平台宣传,中央和地方媒体累计发布相关报道 300 余条次,显著提升了当地藏戏的知名度 。此外,加强区域文化交流,组织基层文化团队赴内地演出、参展,促进文化传播与融合。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协同发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拓展传播渠道等策略,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让基层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更能为地区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与繁荣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应持续关注文化发展动态,不断调整优化策略,确保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巴桑吉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J. 研究,2022(03):105-112.
[2] 扎洛 . 论传统节庆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路径 [ 小 . 中国藏学,2021(04):58-65.
[3] 周莹 .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小 .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