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汪林
身份证号码:51012919860821773X
引言
全球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我国每年建筑废弃物产量超 20亿吨,其中多数未经合理处理直接填埋, 仅占用宝贵土地资源,还易引发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原生建筑材料生产需消 炭等自然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在此背景下,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通过技术手段将 的钢材、混凝土、木材等成分分离、加工,转化为可用建筑材料,既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又能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完全契合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循环经济理念。
1 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核心技术
1.1 智能分选与预处理技术
1.1.1 智能分选技术
突破传统人工分拣效率低、精度差的局限,采用 “传感识别 + 自动化设备” 的组合模式。例如,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根据不同材料的光谱特性,精准识别木材、塑料、混凝土等材质,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X 射线荧光传感器能有效区分钢材、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结合自动化分拣机械臂,可将分选效率提升至人工分拣的 3-5倍,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1.1.2 协同预处理工艺
针对颗粒状建筑废弃物(如破碎后的混凝土块、砂石),采用 “破碎 + 清洗 + 干燥” 的协同工艺。通过颚式破碎机与冲击式破碎机组合破碎,将大块废弃物加工为均匀粒径的颗粒;利用高压喷淋清洗技术去除颗粒表面的灰尘、泥垢,提升洁净度;通过低温热风干燥控制再生颗粒含水率,避免后续加工出现开裂、空鼓等问题。
1.2 表面功能化改性技术
1.2.1 物理改性技术
通过机械研磨、热压处理改善材料表面形态。例如,用球磨机对再生混凝土骨料进行精细研磨,可去除表面软弱层与微裂缝,使骨料抗压强度提升 15%-20% ;对再生木材进行热压处理(温度 120-150℃,压力0.8-1.2MPa),可压缩内部孔隙、降低吸水率,同时增强硬度与耐腐性,使其适用于室内装修板材。
1.2.2 化学改性技术
通过涂覆或浸泡化学试剂,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膜或发生化学反应。例如,用 1%-3% 浓度的硅烷偶联剂溶液浸泡再生混凝土骨料,硅烷偶联剂与骨料表面羟基反应形成疏水膜,降低吸水率并增强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粘结力;在再生塑料表面涂覆聚烯烃弹性体(POE),可提升材料韧性与抗老化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1.3 工业协同处置技术
1.3.1 与水泥生产协同
水泥窑具有高温(1450℃以上)、长停留时间、强氧化性的特点,可将建筑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砖块等硅酸盐类材料作为水泥原料(替代部分石灰石、粘土),同时将塑料、木材等有机废弃物作为燃料(替代部分煤炭)。实践显示,掺入 10%-15% 的建筑废弃物骨料,可降低水泥生产成本 8%-12% ,减少煤炭消耗 5%-8% 。
1.3.2 与钢铁生产协同
建筑废弃物中的钢材可直接回收冶炼;混凝土、砂石等非金属材料可作为钢铁生产的高炉熔剂(替代部分石灰石),参与高炉造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可作为烧结矿原料,提升烧结矿强度与透气性。某钢铁企业应用该模式,每年可处理建筑废弃物 50 万吨以上,减少高炉熔剂消耗 15% 。
2 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路径
2.1 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制度
2.1.1 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管理条例》,明确建筑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强制要求新建项目采用再生材料,例如公共建筑再生材料使用率不低于 30% 、住宅建筑不低于 20% ;禁止建筑废弃物随意填埋,规范再生材料生产企业资质审批。
2.1.2 统一标准体系
制定再生建筑材料的产品标准、检测标准与应用标准,明确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等材料的强度等级、含水率、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统一检测方法;出台再生材料应用技术规程,指导施工单位规范使用,保障工程质量。
2.1.3 加大激励力度
对再生材料生产企业给予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半等税收优惠;对使用再生材料的建设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每吨 50-100 元的财政补贴;设立建筑材料再生利用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
2.2 推动产业协同,构建循环链条
2.2.1 建立回收网络
由政府主导,联合建筑企业、再生材料企业组建建筑废弃物回收联盟;在城市周边布局标准化回收站点,每个行政区设置 2-3 个,覆盖半径 5-10 公里,确保建筑废弃物从工地到回收站点的运输时间不超过 2 小时,减少二次污染。
2.2.2 促进产用对接
搭建 “再生材料供需对接平台”,整合再生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信息(产量、性能、价格)与建设项目的需求信息,实现精准匹配;鼓励再生材料企业与建筑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例如再生骨料企业为混凝土搅拌站提供定制化骨料,再生木材企业与装修公司合作开发装饰产品。
2.2.3 培育产业集群
在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区域(如工业园区、新城建设区),规划建设建筑材料再生利用产业园区;集聚再生材料生产、检测、研发、应用企业,共享破碎设备、检测实验室、物流设施等资源,形成 “废弃物处理 - 再生材料生产 - 环保装备制造” 的完整产业链。
2.3 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2.3.1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重点研发高效智能分选设备(如基于 AI 的多传感融合分选技术)、低成本环保型改性试剂、高性能纳米改性技术等,突破再生材料性能提升的难题。
2.3.2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建立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对接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与企业的生产需求;通过中试基地、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等,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形成可复制的方案;对成功转化的技术成果,给予研发团队与企业奖励
2.4 提升绿色意识,营造社会氛围
2.4.1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网络、短视频等渠道,宣传建筑材料再生利用的环保效益与应用案例,普及再生材料性能优势;在学校开展 “绿色建筑” 主题教育,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再生材料应用技术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2.4.2 鼓励公众参与
设立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试点社区,引导居民将装修废弃物分类投放;举办 “再生材料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公众利用再生材料制作家具、装饰品;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举报建筑废弃物随意填埋、再生材料假冒伪劣等行为。
2.4.3 引导市场消费
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在学校、医院等公共项目中优先采用再生材料;将再生材料使用情况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使用率高的项目可提升绿色建筑星级;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 “再生材料应用示范楼盘”,宣传环保理念,吸引消费者购买。
结语
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完善,是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当前,智能分选、表面改性、纳米技术等已显著提升再生材料性能,政策与产业协同体系逐步成型,但仍需突破技术成本高、市场信任不足等瓶颈。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融合与产业整合,推动建筑材料再生利用从 “规模化”向 “高品质化” 升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为 “双碳” 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欢欢,耿贵军 . 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线的设计研究 [J]. 建筑机械化,2025(1):16-20.
[2] 钱龙 .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J].建筑技术开发,2024(4):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