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新型防排水材料的应用与施工技术

作者

杨春凤

广东 化州 525100 身份证号码:4409821985****4746

1 新型防排水材料的类型

1.1 透水铺装材料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体系中“源头减排”关键环节,核心机制为物理渗流。主要包括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结构均为骨料-孔隙二元体系。透水混凝土由单一粒径或间断级配的粗骨料、水泥、水和添加剂经过特定工艺粘结而成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见图1。

降雨 雨水下沙/向 自然雨水下渗 散

透水铺装材料的工作原理遵循流体力学中的达西定律,公式为:

Q = K × i × A (1)

其中Q 表示渗流流量,单位时间内透水材料断面的流量;K 表示渗透系数,是表征材料透水能力的关键参数,与孔隙率、孔隙连通性、viscosity 有关;i 表示水力梯度,即水头损失与渗流路径长度之比;A 表示渗流断面的面积。对于透水材料,渗透系数K 与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强相关,科泽尼-卡曼方程提供了理论模型描述这之间的关系:

(2)

其中,C 表示形状系数,与孔隙形状和弯曲度相关;n 表示孔隙率,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S 表示比表面积,为单位体积固体材料的表面积;μ表示流体动力黏度[1]。

1.2 复合排水材料

土工布滤层+三维聚合物排水芯网+土工布或土工膜。滤层作用为反滤,主要为无纺土工布,防止土颗粒进排水通道造成堵塞;芯层由HDPE、PP 等制成的三维立体网芯,作用为提供过水通道。

该材料工作原理为创造一个人工的高导水性路径,替代传统的砂砾石排水层。土工布滤层的孔径必须小于被保护土体特征粒径,以满足一定的反滤准则,防止细颗粒被水流带走,同时保证水能顺畅通过。排水芯网的核心性能参数为平面导水率,公式为

θ=Kp×t (3)

其中θ表示导水率,在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宽度排水材料的流量;Kp表示材料平面渗透系数;t 表示材料厚度。恒定水头下,排水能力q 同样按照达西定律的变体:

q=μ×i=(Kp×t) × i (4)

复合排水板通过在土体中构建一个低阻抗的排水路径,高效的将水分汇集并疏导到指定出口,其高导水率和抗压强度是保障其长期有效的关键。

2 市政道路工程中新型防排水材料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市政道路工程举例,道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全长1.86km,规划红线宽度40m,路基设计年限为15 年。横断面布置为双向四车道,人行道为3.5m 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3.0m 采用透水沥青+侧分带2m+机动车道 2×3.5m⋅ +中央分隔带3m+机动车道 2×3.5m+ 侧分带2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3.5m。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36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20cm 级配碎石。防排水层采用新型复合防排水卷材,铺设在底基层顶部,替代传统的中粗砂找平层,总厚度为72cm。非机动车/人行道路面结构:面层采用6cm 彩色透水砖/4cm 透视沥青;找平层采用 3cm 干硬性水泥砂浆;基层采用15cmC20 无砂透水混凝土;底基层采用20cm 级配碎石;土基压实度≥93% 。

2.2 透水铺装材料施工技术

该工程中透水铺装材料用于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施工核心为保障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维持高透水性。透水铺装施工是一个精细化工程,核心在于保护孔隙结构,保证水流通路的通畅,工艺流程为:首先,施工准备,进行技术交底,材料检验,测量放样。计算透水铺装率,公式为: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总铺装面积 ×100% (5)

其次,土基处理。进行土基碾压压实,压实度 ≈93% ,检测坡度和平整度。土方量计算公式为

梯形截面:V = L × ((B1+B2)

其中L 为长度,B1 为底部宽度,B2 为顶部宽度,H 为平均深度。

再有,级配碎石底基层铺装,厚度为 20cm,分层进行压实,压实度≥95%

最后,接下来进行透水混凝土基层施工。混合料厂进行混凝土材料配制和拌合,严格控制水灰比。将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做好混凝土养护,30 分钟内卸料。摊铺松铺系数为1.1~1.5,可有效避免发生离析;采用低频振动碾压,表面微浆即可,最后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养护。

2.3 复合排水材料施工技术

该工程中,复合防排水卷材用于机动车道底基层顶部,可形成一道连续的防水屏障并且疏导渗水,施工核心在于保障材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工艺流程为:(1)施工准备。做好基层验收、材料检测,确保材料在施工现场妥善储存。(2)基层处理。用3m 直尺检查平整度,空隙率≤15mm;清除尖锐碎石,做好基层清洁和压实;用激光测量控制坡度,保证横向排水坡度。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7)

中, fY 为复合地基承载力;m 表示桩身置换率;f 表示桩身承载力;f±表示桩间土承载力(通常取75kPa)

3 结束语

新型防排水材料构成了海绵城市“渗、滞、净、用、排”技术体系的物理基础,不仅可排水,还可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水循环。同时利用再生塑料、工业固废为原料制作的新型防排水材料,减少了资源消耗和固废填埋的压力,有利于实现碳循环,促进了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武群凯.防渗漏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排水管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6):0044-0047.

[2]户凌峰.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工程道路给排水防渗漏施工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8):127-130.

[3]刘丽.市政道路排水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5):09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