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单元统整之力,实现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深度落实

作者

王燕

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  315609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中,单元统整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它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整合教学资源,系统地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上形成有机的整体架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两大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感知力与表达力具有关键意义。

一、单元统整,整体确定教学目标

剖析语文要素内涵,可以发现“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文本感知能力,能够精准识别静态与动态描写的语句段落,并在脑海中构建起相应的画面,理解其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则是在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能够将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化生动地呈现于笔端。

(一)梯度确立目标

1. 《古诗词三首》:感知动静之美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师可让学生先描绘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感受“明月照”的静谧与“清泉流”的灵动,初步建立起动静结合的概念,体会这种描写手法为诗词增添的美感与韵味。

2. 《鸟的天堂》:对比品味动静

对于《鸟的天堂》,教学重点在于对比分析。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中描写傍晚大榕树的部分和早晨鸟儿活动的场景进行细致对比。傍晚时分,大榕树“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展现出静态的雄浑与宁静;而早晨“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动态景象。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深刻品味动静描写对展现景物特点和表达情感的精妙之处,理解不同时段景物的动态变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二)体现板块层次

单元内的精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要素的核心阵地,通过精读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初步掌握静态与动态描写的要点。略读课文则起到巩固与迁移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总结与反思的空间,使其能够梳理所学的动静描写方法与技巧,加深理解。而习作板块则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舞台,通过实际写作,将静态与动态描写自然地融入到对景物变化的描绘中,完成从学习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二、关注单篇,细化要素目标落实

(一)《古诗词三首》:诗意中的动静交融

1. 意象解读与动静分析

《古诗词三首》中的每一首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动静结合的巧妙构思。除了前面提到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是动态的声响与光影变化,“江枫渔火”则是静态的画面呈现,两者相互交织,烘托出诗人羁旅的愁苦。《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水”的连绵是动态的行程,“夜深千帐灯”则是静态的壮观景象,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乡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些意象,剖析其中动静描写的内涵与作用,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2. 诵读感悟与审美提升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动静交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个人诵读、小组诵读、配乐诵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动静结合的和谐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

(二)《鸟的天堂》:动静对比中的景物神韵

1. 静态描写的深度剖析

在分析《鸟的天堂》的静态描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大榕树的细致刻画。从树干的粗壮、树枝的繁茂到树根的奇特,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大榕树静态的雄伟与生命力。例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通过对绿叶的描写,从静态中透露出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让学生理解静态描写并非是单纯的静止,而是蕴含着内在的力量与美感。

2. 动态描写的精彩解读

对于文中鸟儿活动的动态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鸟儿的种类、数量、姿态以及声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通过对鸟儿们忙碌而欢快的动态描写,展现出“鸟的天堂”的热闹与生机,让学生体会到动态描写能够赋予景物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读写融合,夯实语文要素目标

(一)仿写起步,奠定表达基础

1. 词句段仿写训练

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句,如“池塘里满是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要求学生模仿例句中的动静描写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如校园的花坛、公园的湖泊等。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一个画面描写得更加生动具体,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结合课文仿写段落

在学习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大榕树或鸟儿活动的段落,进行段落写作。例如,让学生描写自己家乡的一棵大树,或者公园里的一处热闹场景。在仿写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课文段落的结构、描写顺序以及动静描写的运用技巧,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动静描写的精髓。

(二)创作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1. 单元习作指导与实践

在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主题与要求,如“写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要描写的景物以及对其变化的初步构思。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描写的重点与顺序,合理运用动静描写手法。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最后,通过作文讲评,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拓展写作与创意表达

除了单元习作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写作。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或生活体验,创作一篇关于四季景色变化的短文,要求在描写中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或者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在改写过程中注重对古诗中动静描写的拓展与创新。通过这些拓展写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造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动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景物变化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徐寿美 . 基于语文要素落实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3,(01):47-49.

[2] 胡阿美 . 深度学习理念下语文要素落实策略浅谈 [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05):2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