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郝莉娜

金华市第五医院

摘要:在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规模不断壮大。个体化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契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特殊需求的护理模式,其应用价值愈发凸显。本文详尽综述了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实际应用状况,深入剖析其在血糖调控、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全面且客观地探讨了当前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患者依从性参差不齐以及资源相对短缺等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护理人员培训、提升患者健康教育实效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推动该领域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思路与依据。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个体化护理干预;临床应用;进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老年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以每年约5%的速度持续增长。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身体机能衰退明显,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记忆力减退,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容易因疾病困扰、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

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流程,难以充分满足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个体化护理干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尊重患者个体差异为核心原则,为每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旨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个体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血糖控制效果

个体化护理干预通过精准评估患者病理特征与生活习惯,构建分层干预模型,在不同类型糖尿病群体中展现出差异化控糖效能。杜秀扬(2024)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门诊建立包含个体化护理方案、饮食调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管理、血糖监测、健康宣教、定期随访的干预方案,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试验组护理后空腹血糖为7.56±0.62mmol/L,对照组为8.59±0.64mmol/L;试验组餐后2h血糖为9.07±1.08mmol/L,对照组为12.45±1.26mmol/L;试验组糖化血红蛋白为6.25±1.27%,对照组为8.93±1.35%),证实门诊个体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控糖效果[2]。王静(2024)针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设计包含胎儿监护联动的个体化方案,通过动态调整胰岛素注射方案与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使妊娠晚期FPG控制在5.3mmol/L以下的达标率从常规护理组的41%提升至79%,同时降低巨大儿发生率18%,体现围产期个体化干预对母婴结局的双向改善作用[3]。刘晓(2024)引入情绪释放疗法(EFT)的创新干预模式,对80例伴有焦虑情绪的老年患者实施“认知重构-呼吸训练-家庭支持”三位一体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HbA1c降幅较对照组高1.2%,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下降9.3分,提示心理干预与生理调控的协同作用可增强控糖持续性[4]。

(二)生活质量改善

在多维健康结局层面,个体化护理通过需求分层满足机制,显著提升患者主观健康感知。胡艳等(2024)对10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跨疾病管理理论的干预方案,从抗结核治疗依从性管理、营养支持方案到心理共病干预进行模块化设计,干预6个月后SF-36量表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维度得分分别提升22.7分和19.4分,表明共病群体的个体化干预需突破单一疾病管理框架[5]。侯媛媛等(2024)在老年群体中开展“衰弱风险评估-居家环境改造-远程监测”个性化干预,通过建立包含23项核心指标的衰弱预警模型,使干预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较基线提高4.1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依赖率下降27%,揭示针对老年综合征的个体化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衰退与失能进程。此类研究共同指向,个体化护理的生活质量改善效应,本质上是通过精准识别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特异性需求,构建“需求-干预”动态匹配系统的结果[6]。

(三)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防控体现个体化护理的三级预防价值。梁雪霞(2022)对210例老年患者实施基于风险预测模型的干预,通过定期足底压力监测、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及个性化足部护理指导,使糖尿病足发生率从常规护理组的15%降至6%,溃疡愈合时间缩短32%[7]。谢艳华等(2023)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实施分阶段干预:早期(0-2周)侧重血糖控制与创面护理,中期(3-6周)强化康复训练方案调整,后期(7-12周)开展负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感染、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较对照组降低21%,骨折愈合优良率提升至89%[8]。这些研究揭示,个体化护理通过构建“风险预警-阶段干预-效果反馈”闭环系统,实现从单一症状管理向全病程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变,其核心在于依据疾病发展轨迹动态调整干预强度与内容。

三、个体化护理干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护理队伍呈现“知识碎片化”与“技能标准化”的结构性矛盾。季红运等(2023)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的个体化护理能力评价体系显示,仅43%的护士掌握糖尿病足溃疡分级护理知识,28%能熟练运用动机性访谈(MI)技术开展患者教育。在复杂病例管理中,约62%的护士难以整合循证医学证据与患者个体特征制定方案,暴露出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不足[9]。这种专业性缺失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调查显示,县级医院护士对胰岛素泵使用指导的正确执行率仅58%,反映出专科护理能力下沉的制度性障碍。

(二)患者依从性差异

依从性问题本质上是“干预方案科学性”与“患者生活现实性”的冲突外化。孟雅(2023)的混合研究发现,老年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包括:记忆衰退导致用药漏服(占37%)、经济压力拒绝高端监测设备(29%)、家庭照护者缺位影响饮食管理(24%)。在年轻患者群体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引发的方案执行混乱(如自行调整低碳水饮食比例)成为新挑战,某研究显示22-40岁患者中41%存在“非医嘱性干预行为”[10]。这种差异提示,依从性管理需突破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包含认知行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立体化干预体系。

(三)资源限制

资源约束呈现多维度特征:在人力资源层面,陈琳燕等(2023)的调查显示,开展标准化个体化护理需护士与患者配比达到1:8,而我国三级医院实际配比平均为1:15,基层机构高达1:30,导致干预方案简化率达59%;在技术资源层面,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营养代谢车等设备在二级医院普及率不足30%,制约精准评估的开展;在时间资源层面,单次个体化护理干预需耗时45-60分钟,而门诊护士人均接诊时间仅8-12分钟,迫使干预内容压缩为“用药提醒+血糖监测”的基础模式。这种资源供需矛盾,本质上是医疗服务体系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阵痛[11]。

四、优化建议

(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构建“阶梯式能力提升体系”是突破专业瓶颈的关键。魏慧琴等(2023)提出的“三维培训模型”具有实践价值:在知识维度,开发包含糖尿病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指南的模块化课程;在技能维度,通过虚拟现实(VR)模拟糖尿病足清创、胰岛素泵故障处理等场景;在态度维度,引入叙事护理理念增强共情能力。建议建立“专科护士-护理骨干-基层护士”三级带教网络,如某医院实施的“1名糖尿病专科护士+3名社区护士”结对模式,使基层护士个体化护理方案制定合格率从32%提升至78%。同时,将个体化护理能力纳入护士职称晋升考核指标,可有效激发学习动力[12]。

(二)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水平

王娟等(2023)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干预显示,采用“短视频科普+家庭参与式教育+同伴支持小组”组合模式,可使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提升29%,HbA1c达标率提高17%。具体实施路径包括:①开发标准化教育资源包,如针对老年患者的大字版饮食图谱、动画版胰岛素注射教程;②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教育网络,通过社区护士定期随访强化行为干预;③利用移动医疗(mHealth)平台推送个性化提醒,如结合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提示药物代谢风险。特别需关注“健康素养低下群体”,可借鉴“teach-back”回授法确保教育内容理解度,某研究显示该方法使低学历患者知识掌握率从51%提升至83%[13]。

(三)优化资源配置

破解资源约束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重构”双轮驱动。王瑞青等(2023)提出的“资源集约化配置方案”包括:①在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个体化护理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为基层提供远程方案指导,某试点项目使基层复杂病例干预方案制定时间缩短70%;②推行“护理服务包”付费制度,将个体化护理按服务时长(如30分钟/包、60分钟/包)纳入医保支付,提升医疗机构实施动力;③开发低成本监测设备,如基于智能手机的视网膜病变筛查APP、可穿戴式无创血糖监测手环,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此外,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专科护士跨机构流动,可缓解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某省“护理人才池”政策使基层专科护理服务可及性提升45%[14]。

五、结论

个体化护理干预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创新模式,通过“精准评估-动态干预-全程追踪”的闭环管理,在代谢控制、功能维护与并发症防控中展现出显著临床价值。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标准化护理的同质化局限,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范式转变[15]。然而,当前实践面临专业能力断层、依从性管理复杂、资源配置失衡等结构性挑战,亟需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智能化干预工具研发、整合型服务模式创新等多维度改革,推动个体化护理从“经验驱动”向“证据-技术-制度”协同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预测模型开发、跨文化护理方案适配性等前沿领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糖尿病精准护理体系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慧,王萌.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2,4(56):10987-10988.

[2]杜秀扬.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门诊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7):56-58.

[3]王静.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08):173-176.

[4]刘晓.情绪释放法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04):149-152.

[5]胡艳,胡梦琳,蔡琳琳.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17):127-130.

[6]侯媛媛,马银平,刘红霞.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个体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11):19-21+29.

[7]梁雪霞.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2,39(01):73-74.

[8]谢艳华,邱明俊,张云.分阶段个体化护理管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02):84-87.

[9]季红运,蒙连新,吴娜,李爽旗,李亿娟,谢清泽.个体化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05):5-9.

[10]孟雅.个体化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3,13(10):110-112+116.

[11]陈琳燕,陈云峰.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4):141-144.

[12]魏慧琴,陈霞飞.个体化护理与饮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3):339-340.

[13]王娟,陈姣姣,刘伟平.基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结合个体化饮食结构调整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健康素养及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7):172-174.

[14]王瑞青,方钦,卓蕾艳.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0):169-172.

[15]玉月连.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8(0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