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塘炮期节
黄立霈 翁泽铭 温伟瑞 黄祖旺 邓国豪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塘炮期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丰塘炮期节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在促进社会凝聚、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面对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冲击,炮期节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为丰塘炮期节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助力地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丰塘炮期节;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文化保护
1 引言
丰塘炮期节是广西灵山县丰塘镇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炮期节不仅是一种节日庆典形式,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丰塘炮期节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肖雄帅在西部大开发期刊中发表的壮乡“炮期”中说到,“在广西灵山县丰塘镇带,"炮期",才是他们真正的过年。”“辛辛苦苦一年,那一天是他们最放松的日子。”因此,对丰塘炮期节的历史传承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其保护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丰塘炮期节的历史渊源
2.1 起源传说
丰塘炮期节的起源尚无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在当地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其中,较为广泛的说法是炮期节起源于明代末期,与当地民众祈求平安、驱邪避灾的需求相关。相传当时丰塘地区常有匪患和瘟疫,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举行祭神仪式,燃放鞭炮以驱邪祈福,逐渐形成了炮期节的雏形。
2.2 历史发展脉络
明清时期,炮期节的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流程和习俗规范。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炮期节依然在民间延续,成为民众寄托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炮期节曾因特殊历史时期节重新焕发生机,活动规模和参与人数不断扩大,并于2012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官方认可。
3丰塘炮期节的文化内涵
3.1 信仰文化
炮期节蕴含着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节日期间,民众通过祭炮、迎炮、送炮等仪式,祭祀当地神灵,祈求神灵庇佑地方平安、人畜兴旺。这些仪式活动体现了民众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2 社交与经济功能
炮期节也是当地民众重要的社交场合。节日期间,外出的游子纷纷返乡,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加强了人际情感交流,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炮期节期间举办的集市活动,吸引周边地区商贩前来交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流通与发展。
3.3 艺术与民俗传承
炮期节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如在庆祝活动中表演的舞狮、唱山歌等民俗节目,以及炮笼制作、彩旗绘制等传统手工艺,均展现了当地民众的艺术创造力,成为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平台。
4 丰塘炮期节的传承现状
4.1 传承主体的变化
目前,丰塘炮期节的传承主体主要为中老年群体,他们熟悉传统仪式流程和技艺。但年轻一代由于受到现代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炮期节的兴趣和参与度较低,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4.2 活动形式的演变
在传承过程中,炮期节的活动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部分传统仪式进行了简化;另一方面,一些现代元素如电子烟花、文艺表演等被引入,丰富了节日内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民俗的原汁原味。
4.3 保护与发展措施
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丰塘炮期节的保护日益重视,采取了设立传承人制度、举办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例如,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炮期节的兴趣,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炮期节的影响力,但在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5 丰塘炮期节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5.1 现代文化冲击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如互联网、短视频等逐渐占据民众的休闲时间,传统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下降,导致炮期节的参与人数和影响力有所减弱。
5.2 传承人才匮乏
由于传统技艺传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职业,愿意学习和传承炮期节相关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造成传承人才的匮乏。
5.3 资金与资源不足
炮期节的保护和传承需要资金支持,用于活动组织、技艺传承、文化研究等方面,但目前资金来源有限,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部分传统技艺和文化元素面临失传风险。
6丰塘炮期节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6.1 加强文化挖掘与研究
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开展丰塘炮期节的历史文化研究,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建立完善的文化档案。通过学术研究,进一步阐释炮期节的文化价值,为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6.2 培养传承人才
建立多层次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学校教育、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炮期节的兴趣和传承能力。例如,在中小学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在高校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实践。
6.3 创新传承方式
结合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创新炮期节的传承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展示炮期节的魅力,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炮期节的市场竞争力。
6.4 完善保护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丰塘炮期节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机制。同时,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保护,形成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为炮期节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7结论
丰塘炮期节作为广西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化背景下,尽管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文化挖掘、培养传承人才、创新传承方式和完善保护机制等措施,丰塘炮期节有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发挥其凝聚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丰塘镇将写好‘传统炮期’这篇文章,加大对炮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党建引领、宣传推介、融合发展等系列举措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快车道,让炮期文化成为群众精神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硬菜,进一步提升辖区全民文化自信。”丰塘镇党委书记庞敏介绍说。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对丰塘炮期节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灵山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山丰塘炮期习俗[J]. 文化遗产, 2013(2): 120 - 123.
[2]肖雄帅;壮乡“炮期” 75_76<期刊>·经济与管理科学·旅游;《西部大开发》,2002年.02期
[3] 陆铭;党建+传承 非遗“活”起来 1_1<报纸>·哲学与人文科学·文化;·社会科学Ⅰ辑·中国共产党;
基金项目: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2024年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64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