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干预策略探讨
林志英
福州市某中学 35210119730205342X 350003
一、引言
视力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视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学习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学业负担较重,视力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近三视力筛查数据的分析,了解该校中学生视力状况,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保护和促进青少年视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 2023-2025 年全体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初中和高中各年级,共 6058 人次参与视力筛查。
2.2 研究方法
视力筛查工作由专业医护人员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使用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SE)度数,以此判断学生视力状况及屈光不正类型。依据 9\~12 岁及成年人的视力标准进行等级划分:正常视力为≥ 5.0,轻度不良为 4.9,中度不良为 4.6 ≤视力 ⩽4.8 ,重度不良为≤ 4.5 或裸眼视力为空戴镜视力不为空(佩戴角膜塑形镜)。筛查性近视划分标准为:视力小于5.0 且等效球镜(SE)小于-0.50或裸眼视力为空戴镜视力不为空。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8.0 对筛查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视力不良率、近视率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在不同年级、性别间的差异,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中学生视力筛查结果分
3.1 视力不良总体情况
三年间共筛查 6058 人次,视力不良学生达 5073 人,视力不良率为 83.74%, 。其中,近视学生 4840 人,占视力不良学生的95.41%,表明近视是该校中学生视力不良的主要类型,远视、散光等其他屈光不正情况相对较少。近视问题在中学生视力健康中占据主导地位,应成为重点关注和干预的方向。总体情况如表1 所示:


3.2 视力不良的性别差异
男生视力不良率为 79.69%,女生为 87.95%,女生视力不良率略高于男生。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能原因是女生在学习习惯上更注重细节,近距离用眼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女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较为频繁,如用于娱乐、学习等,增加了用眼负担。此外,女生在户外活动时间可能相对少于男生,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对视力保护不利。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尚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水平,仍需进一步长期观察和研究。具体数据分析如表2 所示:


四、影响中学生视力健康的因素分析
4.1 学业负担过重
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习任务繁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长时间进行阅读、书写、做练习题等近距离用眼活动,导致眼睛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晶状体变凸,进而引发近视。据调查,该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 8 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近距离用眼,给眼睛带来了极大负担。此外,目前中学的共性问题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安排了大量的课外辅导和作业,进一步压缩了学生的休息时间。由于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眼睛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4.2 电子产品使用不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在中学 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然而 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电子屏幕,导致眼睛视网膜受损,增加近视发 的能量,能够穿透眼睛的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对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造成损 导致视网膜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引发视网膜病变。因为,电子产品的不当 眠节律,影响睡眠质量,进一步加重眼睛的疲劳程度。
4.3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户外活动对视力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自然光线能够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降低近视的风险。然而,由于 重不足。调查显示,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1 小时的学生占比超过 60%。 户外活动,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的机会减少,无法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以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增加了近视的风险。户外活动的不足,也不利于眼睛疲劳的恢复。
4.4 用眼习惯不良
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读写姿势不正确、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写字、长时间连续用眼不休息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眼睛疲劳,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增加视力不良的风险。例如,读写姿势不正确可能使眼睛长时间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在光线过暗的环境下看书写字,会使眼睛的瞳孔扩大;长时间连续用眼不休息,则会导致眼睛的睫状肌疲劳,无法正常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不良的用眼习惯将对学生的视力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五、干预策略探讨
针对中学生视力健康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方应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视力保护体系。
5.1 社会层面
政策支持与部门协作,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家疾控指导各级疾控部门与教育,卫生健康、体育等多部门联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综合施策推进近视防控,如发布相关技术指南,开展专家进校园开展防控近视等健康宣传活动。
检测与干预并行,目前,近视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已覆盖全国,应持续开展青少年的监测,出台系列文件,为中小学生定期开展眼疾病筛查,及时掌握动态,针对性的开展防控和干预,同时,开展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推广相关技术应用。
5.2 学校层面
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建议采用“动静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将体育课、音乐课等轻松的课程穿插在文化课之间,让学生的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同时,推行分层作业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减少不必要的书面作业量。学校还应加强作业管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视力健康教育应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定期开展视力保护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视力保护意识。可以邀请专业的眼科医生或视光师到校进行讲座,向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视力下降的原因以及预防近视的方法等内容。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宣传视力保护知识,营造浓厚的护眼氛围。
环境和设备的改善,为教室更换护眼灯具,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眼灯具,确保光线均匀、柔和。同时,根据学生的身高变化调整课桌椅高度,保持舒适的坐姿。定期检查维护教学设备,确保画面质量清晰,减少对学生眼睛的刺激。
5.3 家庭层面
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制定严格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合理规定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 1 小时,并且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减少自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如一起阅读、做手工或进行户外活动。
鼓励进行户外活动。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开展如徒步、骑行、放风筝等。周末可以组织“亲子户外运动小组”,与其他家庭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例如,周末可以安排一次家庭徒步旅行,或者户外亲子运动会等,让孩子在活动中享受自然,同时增强体质,保护视力。
时刻关注孩子的用眼习惯。家长应为孩子购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学习桌椅,监督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当发现孩子连续用眼时间过长时,及时提醒孩子休息,一起做眼保健操或远眺窗外的绿色植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合理饮食与作息,家长应为孩子的饮食和作息提供关心和支持,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 和锌、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提醒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初中生9 小时,高中生8 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眼睛的休息和恢复。
5.4 学生层面
学生应主动学习视力保护知识,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力下降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视力保护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控制用眼时间,无论是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家中,都应确保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短暂的眼部休息。阅读或学习 45 分钟后,可以闭上眼睛休息几分钟,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眼部运动,如眼球转动、眨眼等,以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还可以选择每隔一段时间就远眺一下窗外的绿色植物,这有助于放松眼睛,减轻眼部的疲劳感。
培养正确用眼习惯,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时,都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用眼姿势。确保眼睛与屏幕或书籍保持一定的距离,调整屏幕亮度以适应环境光线,避免过度靠近或过度仰视。正确的用眼姿势有助于减少眼睛的负担。
视力的检查和矫正,参加学校每学期 1-2 次的视力筛查,关注自身是视力变化情况,若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若确诊为近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佩戴眼睛后要定期复查。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 2023-2025 年视力筛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该校中学生视力不良问题较为严重,视力不良率高达83.74%,其中近视是 性别方 率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响中学生视力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业 电子产品使 外活动时间不足和用眼习惯不良等。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应共同努力,采取综合 预措施,优化课程设置与作业管理、加强视力健康教育、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等,以有效改善中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