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群体稳就业面临的新形势及建议
孙孟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经贸摩擦持续化,经济承压长期化等问题叠加下,经济恢复还是存在着不均衡、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导致就业工作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就业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这就需要不断认清当前就业面临的新形势,通过健全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就业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舆论引导等方式打造一个立体化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建议
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将超过1100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就业的任务更重,高校想要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需要充分认识把握当前就业环境变化和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举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 高校毕业生群体稳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不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需做进一步引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片面追求稳定,受各类因素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认可度高的岗位,就业观相对保守,片面追求稳定的工作,择业首选是考公考编;二是就业期望较高,对自身就业定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及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对于自身能力缺乏全面的判断;三是“慢就业”现象,不少毕业生因各种原因缺乏就业主动性,缺乏积极的就业态度和紧张的就业状态。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门槛较高,对毕业生“出身”存在一定的“歧视”。部分事业单位单位在招聘时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不少企业单位亦是如此,在考招过程中会要对毕业院校有较高要求,如要求名牌大学或“985院校”和“211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不信任度,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还是会因为信息不对等等原因,经常遭遇就业歧视、拖欠报酬、就业欺诈等困境,其合法权益需要从法律、制度上给予保障,在遇到此类事情时能有效维权。
2 高校毕业生群体稳就业建议
2.1 健全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就业机制
政府的调控机制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证。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公益岗位就业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由各地相关部门与高校共同开展调研,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高校毕业生实际需求,统筹规划,适当增加基层就业、社会公益岗位机会,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甚至更为优惠的工资标准,提升福利待遇;二是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的配套政策要有所保障,保障高校毕业生学有所用,最大程度发挥其效能;三是统筹基层服务高校毕业生的社保缴纳比例,将这些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并给子一定的补贴;四是完善到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和培训制度,让高校毕业生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进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拓展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五是给在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适当设立一些编制名额,加大专门从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招录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力度。
2.2 完善高校毕业生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进一步细化到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离职及再就业的全过程中,形成具体化、专门化的条文,将劳资双方的权利职责更加规范化、明晰化,构筑起针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鲜明化的法律保护体系。在制定相关权益保护法的同时“有法必依”,执法机关要与高校与高校毕业生搭建起良好的、通畅的交流平台,形成专门化的针对于高校毕业生侵权行为的监察与执法队伍,对于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要依据其行为后果予以惩戒,譬如通过对企业定期评估,在政策层面予以奖惩,及时向社会公布劳务违法单位的名字,并联合工商、税收、质检、金融等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对违法用工单位从重惩处,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季适当增加巡查频率,促使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制规范,进而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3 完善企业和社会激励引导机制
中小企业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出台和落实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等待遇,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就业渠道。规范社会媒介舆论的导向,注重真实性,明确报道目的,媒体对毕业生就业的报道应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扮演好舆论把关人的角色,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鼓舞人心。
2.4 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平等化”毕业生院校“出身”
在“平等化”毕业生院校“出身”的过程中,作为毕业生培养主要载体的高校首先需要提升其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做好舆情引导,逐步减少在公共舆论中出现的对高校毕业生院校“出身”问题的不良化信息。对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一定要求毕业生院校“出身”的应做好相应的说明,同时紧跟时代发展,逐步消除这种“不信任”,消除对于诸如“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群体性偏见。
2.5 进一步加强校政行企间合作,组建信息化的就业大市场
有效发挥政府宏观把控力,通过校政行企相关资源的整合,激活就业市场活力,利用高校自身、企业、行业及政府搭建的各类就业平台构建就业大平台,实现岗位与毕业生双方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打破地域隔阂,基于学校生源构成,开展更为广泛地政策宣讲活动,着力构建全域化人才服务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敖蓉.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N].经济日报,2022-11-12(005).
[2] 王丽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态势明显[N].中国经济时报,2022-10-27(002).DOI:10.28427/n.cnki.njjsb.2022.002427.
[3] 金观平.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N].经济日报,2022-08-23(001).DOI:10.28425/n.cnki.njjrb.2022.005119.
作者简介:孙孟(1985-),山东省日照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青岛黄海学院,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