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策略

作者

顾鑫磊

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000

教育部先后印发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均明确将“以儿童为本、注重素质培养”作为幼小衔接的核心导向,为衔接工作划定素质优先的实践方向。幼儿园教师在日常跟进大班幼儿升入小学后的适应情况时发现,部分幼儿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规则意识薄弱、学习兴趣减退等问题;深入了解后进一步发现,这些问题多源于前期衔接中“重知识灌输、轻素质培养”的倾向——部分幼儿园提前压缩游戏、生活活动时间,增设拼音、算术教学,却忽视幼儿基础素质的积累。基于此,本文以“素质发展”为核心探讨幼小衔接实践策略,旨在既帮助幼儿平稳完成学段过渡,又培养其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素质,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1.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素质发展导向的缺失现状

1.1 幼儿园层面针对“小学化”倾向对素质培养的挤压

有关研究显示,部分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存在明显“小学化”倾向。这些幼儿园会主动缩减每日游戏、生活活动时长,转而增设拼音认读、20 以内加减法等小学知识教学内容,对幼儿语言表达、社交合作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则明显弱化。例如,原本用于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与创造力的“美工区活动”,常被替换为“数学计算题限时练习”;这类调整直接导致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因手部动作发展不足出现握笔困难、书写潦草等问题,印证了“小学化”倾向对素质培养的挤压。

1.2 家庭层面关注家长认知偏差导致素质准备缺位

通过大班家长会、入户家访等家园沟通场景发现,超六成家长更聚焦幼儿认识汉字的数量、算术题的掌握程度,对幼儿能否自主整理书包、能否与同伴友好合作等素质准备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1.3 园校层面侧重衔接断层弱化素质培养连贯性

多数小学与幼儿园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小学未向对接幼儿园明确告知一年级新生所需的核心素质要求,幼儿园也未主动了解小学的课堂教学节奏、校园规则细节。这种信息断层直接导致幼儿园设计的衔接课程与小学实际素质需求脱节,例如部分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未系统培养“课堂倾听习惯”,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 40 分钟的课堂专注要求,频繁出现走神、小动作等情况,凸显出园校衔接断层对素质培养连贯性的弱化作用。

2. 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策略

2.1 幼儿园层面依托五大领域构建素质导向的衔接课程

幼儿园可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建立素质导向的幼小衔接课程。在健康素质培养上,幼儿园可在大班下学期每日设置“自我服务实践环节”,让幼儿自主整理书包、规划课间喝水与如厕时间,教师通过“生活小达人”打卡表记录幼儿进步;同时在户外活动中加入“听指令变队形”等队列小游戏,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规则,为小学课堂纪律与校园秩序适应奠定基础。在语言与社会素质强化上,幼儿园可开展“小学话题分享会”,让幼儿分享对小学的疑问、想认识的小学朋友,教师同步引导幼儿清晰表达想法;还可组织“小学教室模型搭建”等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幼儿分工协作、解决矛盾,培养其团队意识与社交能力。在科学与艺术素质保护上,幼儿园需避免提前教授小学科学知识,转而通过“记录植物生长”等自然观察日记培养幼儿探究习惯;同时保留美工、音乐活动,让幼儿用绘画、手工表达“心目中的小学”,既释放创造力,也缓解对小学的陌生感。

2.2 家园层面通过搭建协同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衔接观念

幼儿园可通过搭建家园协同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衔接观念。幼儿园可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家长开展分层家园指导:对认知较浅的家长,举办“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系统讲解生活自理、社交合作等素质培养对幼儿小学适应的重要性;对希望直观了解的家长,开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现场观察幼儿在园的自我服务活动(如自主整理物品)、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手工),直观感受素质培养的实际价值;对有实践需求的家长,设计“亲子素质实践任务”,如引导家长与幼儿在周末共同制定“家庭小计划”(规划周末作息、家务分工),帮助幼儿在亲子互动中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通过班级群向家长分享幼儿素质准备成功过渡的真实案例,如“某大班幼儿因前期在家园配合下养成自主整理习惯,进入小学后能快速适应书包整理与物品管理”,用具体案例逐步扭转家长“重知识、轻素质”的认知偏差,推动家园形成素质培养合力。

2.3 园校层面凭借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幼小教育无缝对接

幼儿园与小学可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教育无缝对接。一方面,幼儿园每学期可组织大班教师走进对接小学,实地观察一年级课堂的纪律要求、教学节奏与师生互动模式,精准把握小学对幼儿素质的实际需求;小学一年级教师可受邀进入幼儿园,开展“小学老师进课堂”活动,通过带幼儿模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课间整理桌面、准备下节课用品”等流程,帮助幼儿提前熟悉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课堂常规。另一方面,幼儿园与合作小学可共同制定《幼儿进入小学必备素质清单》,明确“生活自理能力、课堂规则意识、主动倾听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具体要求;幼儿园可依据清单调整衔接课程的侧重点,小学也能结合清单了解幼儿的素质基础,在入学初期适当放缓教学节奏、优化引导方式,避免因素质需求错位影响衔接效果。

3. 结论

幼小衔接的本质并非“知识提前学”,而是“素质提前备”。幼儿园教师作为衔接工作的核心执行者,需通过课程优化、家园协同、园校联动,将素质培养融入衔接全过程。从实际教学经历来看,素质导向的衔接不是短期任务,而是贯穿大班下学期的持续过程,后续还需跟踪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情况以完善实践策略,同时呼吁更多幼儿园教师关注素质培养,让幼小衔接真正服务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都辰 . 幼小衔接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及其审思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4):69-78.

[2] 刘晓洁 . 幼小衔接教育实施途径与实践探究 [C]// 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 ( 二 ) 论文集 .2025:1-5.

[3] 陈 艳 . 幼 小 衔 接 教 育 生 态 的 " 四 维 联 动 "[J]. 教 育 视界 ,2025(14):48-51.

[4] 蒋晨晓, 赵敏, 王小婵. 教师幼小衔接教育观的差异分析[J].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5(2):48-56.

[5] 罗会琴 . 幼小衔接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4):158-160.

[6] 向敏娜 , 刘玲君 . 多元智能赋能 : 幼小衔接教育的破茧之路[J]. 学前教育论坛 ,2025(1):63-67.

[7] 雷和敏 . 幼儿园教师的幼小衔接教育素养研究 [D]. 四川 : 西华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