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课堂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作者

谭泽平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祖安中学 412400

全球化浪潮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易导致学生出现文化认同危机;另一方面,碎片化信息传播可能弱化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在此背景下,家国情怀教育成为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关键。初中历史课堂作为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需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通过情境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可践行的精神力量。本文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索家国情怀教育的创新路径,旨在为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情境沉浸设计,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联结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在场体验”,有助于学生突破时空隔阂,形成情感共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情感记忆。例如,在讲授“抗美援朝”时,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展示战地照片、模拟战场通讯等手段,将抽象的战争叙事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担当。

比如,以《抗美援朝》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志愿军战士的家书、日记等史料,课上通过角色扮演重现战士与家人的对话场景。例如,学生甲扮演战士王海,朗读其写给母亲的信:“娘,儿在朝鲜打仗,是为了让更多母亲不再失去儿子……”学生乙扮演母亲,以颤抖的声音回应:“儿啊,娘等你回来……”通过角色代入,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家国大义。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致志愿军战士的一封信》,将历史感悟转化为现实行动,实现情感升华。

二、精神共鸣引导,以历史人物为镜鉴培育家国担当

历史人物是家国情怀的鲜活载体,其精神品格与价值选择具有跨越时空的示范效应。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人物生平、思想演变、时代贡献等维度,剖析其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例如,在讲授“两弹一星”元勋时,通过对比钱学森归国前后的抉择,揭示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价值坚守;在分析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结合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展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比如,以《“两弹一星”的研制》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历史人物精神图谱”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梳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生平轨迹,提炼其共同的精神特质(如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奉献意识);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揭示科学家群体与当代“大国工匠”

的精神传承关系。例如,展示邓稼先隐姓埋名 28 年的工作照与当代航天工程师的实验室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家精神是否依然重要?”最后,组织学生撰写《我心中的科学家精神》征文,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知行合一的思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化家国认同

家国情怀教育需突破课堂边界,通过社会实践、文化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教师可结合地方历史资源,设计主题研学项目,如参观革命遗址、走访非遗传承人、调研乡村振兴案例等,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时,组织学生走访本地老字号企业,通过口述史访谈、企业档案查阅等方式,理解改革开放对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双重影响。

比如,以《改革开放》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家乡改革开放记忆”主题研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访谈长辈、查阅档案等方式,收集本地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资料(如老照片、票据、生产工具等);其次,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或档案馆,结合实物展品与文献资料,梳理家乡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例如,某学生在访谈中得知,其祖父曾是乡镇企业第一批工人,通过对比祖父的工牌与自己的学生证,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内涵。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家乡改革开放故事集》,在班级分享会上展示成果,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结语: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历史课堂为根基,以情境创设为纽带,以人物精神为引领,以实践活动为延伸。初中历史教师应立足学科本质,创新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评价反馈的全过程。通过构建“沉浸—共鸣—践行”的育人链条,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家国大义,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民族自信,在实践探索中担当时代使命。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教育技术的迭代,家国情怀教育将迎来更多可能性,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始终不变。唯有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方能培育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史进 . 初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N]. 科学导报 ,2022-10-25(B03).

[2] 黄洋丽 . 初中历史课堂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J]. 三角洲 ,2025,(0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