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学习品质 科学幼小衔接

作者

戚晓旖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引言:

学习品质涵盖专注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意识、自我调节等维度,是儿童应对未来复杂学习任务的核心素养。科学研究表明,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儿童在入学后更能快速适应新环境,保持学习动力,且在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上表现更优。然而,当前幼小衔接实践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轻本质”的倾向,如过度强调拼音、算术等技能训练,却忽视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及社会性发展的支持。这种短视化倾向不仅违背儿童发展规律,更可能扼杀其内在学习潜能。

一、科学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学习品质被边缘化

幼儿园与小学过度强调拼音、算术等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专注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例如,部分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因“重复学习”失去兴趣,反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

(二)形式化衔接,缺乏系统性支持

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缺乏连贯性,导致儿童在入学后难以适应学习节奏。小学低年级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游戏化、探究式学习设计,抑制儿童主动性。某小学一年级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幼儿入学后因缺乏自主操作机会而频繁走神。

(三)单一化评价,忽视过程性发展

以考试成绩、知识掌握度作为评价标准,忽视儿童在合作、探究、反思中的成长。过早贴上“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标签,影响儿童自我认同。某小学通过“入学摸底考”筛选学生,导致未达标儿童产生挫败感,学习兴趣下降。

二、聚焦学习品质 科学幼小衔接策略——“你好,小学!”

(一)兴趣激发——以体验式学习点燃学习热情

通过真实情境体验,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某幼儿园组织“小学探秘日”活动,邀请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参与升旗仪式、社团体验、课间游戏等环节。活动中,幼儿观察到小学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整理书包)与幼儿园的不同,并与小学生互动提问:“小学作业难不难?”“课间十分钟能做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录音记录感受。活动后,幼儿自发绘制“我心中的小学”主题画,有的画了高大的教学楼,有的画了与同学一起跳绳的场景。通过体验,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入学焦虑降低。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整理书包,模仿小学生作息,表现出对小学的期待。

(二)习惯养成——以生活化任务培养自主能力

通过日常任务,帮助幼儿建立时间管理、任务规划、自我服务能力。幼儿园开展“我的入学准备计划”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每日任务清单(如整理书包、按时起床、独立完成作业)。教师设计“任务打卡墙”,幼儿每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贴纸奖励,累计10 个贴纸可兑换小奖品。同时,通过“小学模拟课堂”角色扮演,幼儿体验小学生活流程(如课间如厕、课前准备),教师逐步增加任务难度(如自主安排午休时间)。

幼儿任务意识增强,入学后能快速适应小学的独立生活与学习要求。例如,一名幼儿在模拟课堂中主动提醒同伴整理文具,家长反馈孩子在家能独立规划周末活动,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能力发展——以项目式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通过跨学科项目,培养幼儿专注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幼儿园开展“小学路线规划”项目,幼儿分组调查家到小学的路线,绘制地图并设计安全方案。过程中,幼儿需运用数学(测量距离)、语言(表达方案)、社会(遵守交通规则)等多领域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如“如果下雨怎么办?”“如何向交警叔叔求助?”),激发幼儿深度思考。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分工与反思,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例如,一组幼儿发现某路段人行道狭窄,提出“与交警叔叔沟通增设斑马线”的方案,并绘制了改进后的路线图。项目结束后,幼儿展示成果时自信表达,家长评价孩子“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了”。

(四)心理适应——以情感支持缓解入学焦虑

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心态。幼儿园联合小学开展“双向衔接”活动,邀请小学教师入园分享小学生活,组织“大带小”结对活动(如小学生回访幼儿园讲故事)。同时,通过绘本共读(如《小阿力的大学校》)、角色扮演(模拟小学课堂场景),引导幼儿表达对小学的担忧与期待。家长则通过“家庭会议”与幼儿讨论入学准备,共同制定“成长目标卡”。例如,一名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对考试的恐惧,教师引导其用绘画表达情绪,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帮助孩子分解目标(如“每天认识一个新汉字”)。经过三个月的适应,幼儿从焦虑不安转向积极期待,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形成家园教育合力。一名家长反馈:“孩子现在每天主动练习跳绳,说‘要像小学生一样强壮’。”

结语: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帮助幼儿从“生活化学习”转向“学科化学习”的过渡。通过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发展、心理适应四大策略,幼儿不仅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更能在学习品质上实现质的飞跃。教育者需以“儿童为本”,关注幼儿内在需求,让衔接过程成为其终身学习的起点。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与家庭的协同共育。教育者需持续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动态发展,避免“超前学习”的短视行为,让衔接过程成为幼儿自我认知、社会适应与思维发展的自然延伸。让我们以“蹲下身”的姿态倾听童声,用“慢下来”的节奏陪伴成长。当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对自我的信任、对未来的期待走进小学时,我们便真正完成了幼小衔接的使命——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让教育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 方磊 , 陈紫薇 . 幼小衔接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困境与行动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44(03):130-133.

[2] 陈丽丽 .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