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吉地子聪
布拖县牛角湾镇便民服务中心
一、引言
森林于全球生态环境而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能够对气候加以调节、使水土得以保持、让空气得到净化,而且为大量生物供给了栖息与繁衍的空间。然而,森林病虫害的频繁出现,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害。据统计,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森林损失面积数以百万公顷计,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存在效率低、污染环境等诸多弊端,在此背景下,林业工程技术凭借其科学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等特点,逐渐成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防治效率
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往往依赖人工巡查和简单的化学药剂喷洒,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防治效果有限。林业工程技术通过运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的森林区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为防治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森林病虫害防治常依赖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然而,这种方式会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与之不同的是,林业工程技术积极倡导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具备绿色环保特性的防治手段,以此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规模,进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以生物防治为例,通过引入病虫害的天敌生物,不仅能够切实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而且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负面效应。
(三)保障森林生态安全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会破坏森林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影响森林的生态平衡。林业工程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营造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从根本上保障森林生态安全。例如,通过营造混交林,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一)监测技术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获取森林的光谱信息,通过分析光谱特征来识别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及时发现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受病虫害侵害的森林区域,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过,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也并非十全十美。虽然它能大范围快速监测,但对于一些初期、小范围的病虫害,可能存在识别精度不足的问题。因为初期病虫害对森林光谱特征的影响较为微弱,传感器可能难以捕捉到这些细微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短板,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将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地面调查可以对疑似病虫害区域进行详细检查,确定病虫害的种类、严重程度等关键信息。一旦通过遥感发现了可能存在问题的区域,专业人员就会迅速赶到实地,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精准诊断。
(二)防治技术
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入病虫害的天敌生物、利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生物防治具有环保、长效等优点,是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例如,在森林中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赤眼蜂能够寄生在松毛虫的卵内,从而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繁殖。除了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这种方式外,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成功的案例。在农田里,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克星”。蚜虫繁殖速度极快,会大量吸食农作物的汁液,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农民们通过在田间适当投放七星瓢虫,就可以有效抑制蚜虫的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捕、高温处理、阻隔等方式,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物理防治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小规模的病虫害防治。例如,在森林中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其诱杀。
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虽然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例如,采用喷雾、注射等方式,将化学药剂准确地施用到病虫害发生部位。
(三)营林技术
1. 树种选择
在开展造林工作时,宜挑选具备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予以栽种。不同树种在抵抗病虫害方面的能力不尽相同,审慎选择适宜的树种,能够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举例而言,若在造林时选用杨树的抗虫品种,便能够切实降低杨树遭受病虫害侵袭的概率。森林抚育指的是对森林实施诸如修剪、施肥、灌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旨在推动森林的生长与发育,强化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借助森林抚育,能够优化森林的生长环境,提升森林的健康水平,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定时对森林进行修剪作业,清除染病的树枝以及干枯的枝条,从而压缩病虫害的滋生空间。
2. 造林密度控制
适宜的造林密度有助于优化森林的通风与光照状况,降低林间湿度,从而抑制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若造林密度过高,会造成森林内部空气流通不畅,湿度上升,为病虫害的滋生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反之,造林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应依据树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具体的立地条件,科学地确定造林密度。
3. 森林抚育
森林抚育,乃是针对森林实施修剪、施肥、灌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其目的在于推动森林的生长与发育进程,提升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借助森林抚育,能够优化森林的生长环境,使森林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进而降低病虫害出现的概率。就拿修剪来说,定期对森林进行修剪操作,将病枝、枯枝予以清除,能够有效削减病虫害的滋生空间。森林抚育工作涵盖的修剪、施肥、灌溉等管理手段,是促进森林茁壮成长、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的关键。科学开展森林抚育,可营造更为适宜森林生长的环境,让森林始终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减少病虫害的侵扰。以修剪为例,周期性地对森林开展修剪工作,把那些受病害侵袭的枝条和干枯的枝条去除,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繁衍。在森林抚育工作里,施肥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树木不断生长,土壤中的养分持续被消耗,适时为树木施加肥料,能够精准地为其补充生长所必需的各类元素。比如在一些贫瘠的林地,合理施加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能让树木根系更加发达,枝干更为粗壮,从而提升树木整体的生命力和抵抗力。
六、结论
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技术,能够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减少环境污染,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然而,目前林业工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建议,加强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部门协作等,以推动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家荣 , 程存华 .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与创新[J]. 中国高新科技 ,2022,(07):144-145.
[2] 马淑风 .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探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1,11(12):156-157.
[3] 白斌 .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J]. 种子科技 ,2021,39(2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