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校共建学前儿童游戏实践基地的路径研究

作者

郑中建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沧州 061000

一、园校合作共建儿童游戏实践基地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高素质、实践型幼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关乎国民教育基础质量的核心议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幼师的主力军,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实践能力的锤炼,导致毕业生难以迅速适应幼儿园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常苦于新教师“上手慢”、“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产教融合、园校合作的国家战略为破解这一困境指明了方向,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教育与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育人。在此背景下,建设一个真正融合教育与实践、连接课堂与岗位的学前儿童游戏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然而,如何将 " 园校共建 " 这一理念从美好的愿景转化为可行的路径,仍需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

二、从物理空间到育人共同体的升华,儿童游戏实践基地的应有之义

园校共建实践基地绝非简单的空间叠加或资源互换,其深层内涵在于构建一个“共生共长”的育人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卓越幼师为共同价值追求,以游戏为核心媒介,将高校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现场资源进行深度融合。高校从中获得真实的教育情境以验证理论、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幼儿园则借此引入前沿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程与实践,并获得稳定的人才输送与智力支持。这种共建超越了传统的、单向的“实习基地”模式,强调双向互动、共同投入、共同研发、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它追求的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建立,更是一套长效机制的构建,一种文化生态的形成,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行业链的有机衔接。

三、现实困境,园校共建的三大挑战

尽管园校双方对共建基地抱有高度共识与期待,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首要的障碍在于动力机制的失衡。许多合作始于项目或政策驱动,而非内生需求,一旦外部支持减弱,合作便难以为继。高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实习与科研成果产出,而幼儿园则更聚焦于解决眼前的人力短缺或具体活动开展,双方的战略目标未能完全同频,导致合作停留在浅表层次。其次,制度保障的缺位是另一大难题。缺乏具有约束力的长效合作机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界定模糊,合作多依赖于个别领导或教师的私人关系,人走政息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合作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再者,内容与形式的脱节也制约了共建的深度[1]。常见的合作多集中于学生见习、实习等环节,而在课程共研、教材开发、课题攻关、师资互聘等更深层次的融合上进展缓慢。高校的理论前沿性未能有效转化为幼儿园的实践生产力,幼儿园丰富的实践智慧也未能系统性地反哺高校的教学改革。

四、从单向利用到双向赋能的构建路径

欲破解上述困境,推动园校共建实践基地走向深入,必须构建一套系统、务实、创新的实施路径。其核心在于从“单向利用”转向“双向赋能”。

(一)协同规划:建立战略层面的治理机制

共建伊始,园校双方应成立由双方领导、专家、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基地建设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这不是一个虚设的机构,而应是一个实体的决策与协调中心,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清晰明确的章程协议,明确规定双方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责任、资源使用规则、成果分享方式以及风险共担原则。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将合作从“人情维系”提升至“契约治理”,确保共建基地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课程融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循环体系

实践基地不应仅是学生临毕业前才去的“演练场”,而应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沉浸式课堂”[2]。园校双方应共同构建“理论 -实践 - 再理论 - 再实践”的螺旋式课程体系。高校教师可将《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设计》等课堂直接搬到基地,结合真实儿童的表现进行现场教学;幼儿园教师则可以作为行业导师,深度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案例开发与教学评价。双方可共同开发基于真实游戏情境的“活页式”教材、典型教学案例库和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就能直观地感知实践,在参与实践的同时,又能获得理论的升华。

(三)师资共建:打造互融互通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是共建基地能否焕发生机的关键。应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互聘、互访、互训机制。高校教师应定期深入基地幼儿园进行实践研修,接触最鲜活的保教现场,防止理论研究“空中楼阁化”[3];幼儿园的优秀教师、教研组长则应被聘为高校的实践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实习,更应走进大学讲堂,分享其宝贵的实践智慧。双方可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围绕游戏指导、观察评价、环境创设等实际问题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将幼儿园的问题变为研究的课题,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改进实践的策略,在此过程中,实现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评价创新: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价反馈系统

一个健康的共建基地必须具备自我反思与优化的能力。应建立一套由高校、幼儿园、学生、甚至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更要评估基地的运行效能、合作项目的成果以及对社会服务的贡献。通过定期开展的问卷调查、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会等形式,收集各方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建设委员会应定期召开评估会议,坦诚沟通,共同分析成败得失,并据此动态调整合作内容与方式,确保共建基地始终充满活力与效能。

结语:

园校共建学前儿童游戏实践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其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职能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超越短视行为,进行长远的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打破体制壁垒,进行深刻的机制创新;要求我们摒弃单打独斗,走向真诚的协同共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通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培养出既怀揣教育理想又具备扎实实践能力的卓越幼师,最终惠及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条路径虽充满挑战,但其方向光明,意义深远,值得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 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2): 5-15.

[2] 霍力岩,孙蔷蔷 .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问题与对策 [J]. 教育研究,2019, 40(08): 85-96.

[3] 李政.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1, 42(03): 102-109.

作者简介:郑中建(1985-09),男,汉副教授,研究生,学前教育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本研究属于河北省科技处 2024 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游戏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编号:ZC202525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