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BPNN模型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预测研究
周永康 邓然一 章博尧 张欢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50
项目来源:2024年度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创项目“基于RF-BPNN模型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预测研究(S202411802079)”
摘要:智慧交通产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出行效率的关键。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接受度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效果。本文基于随机森林-反向传播神经网络(RF-BPNN)模型,对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进行预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市民相关数据,运用RF-BPNN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发现,该模型能有效预测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接受度,为智慧交通产品的推广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智慧交通产品;市民接受度;RF-BPNN模型;预测研究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智慧交通产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交通系统,提升出行体验。然而,其推广效果取决于市民的接受度。因此,准确预测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接受度,对产品改进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RF-BPNN模型,开展预测研究,为智慧交通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
2. 研究背景和意义
智慧交通产品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出行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推广和应用依赖于市民的认可和支持。研究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接受度,能够帮助产品开发者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智慧交通产品的普及和应用。
3.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研究用户接受新技术或新产品意愿的理论基础。该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的接受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指用户认为使用某技术能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户认为使用某技术容易的程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用户的态度和行为意向,进而决定实际使用行为。此外,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也对用户行为意向研究有重要影响。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态度指个体对行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主观规范指个体感知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感知到的行为难度。这些理论为研究市民接受智慧交通产品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基础。
3.2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感知有用性与接受度正相关。
H2: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感知易用性与接受度正相关。
H3: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态度与接受度正相关。
H4:市民的主观规范与接受度正相关。
H5:市民的知觉行为控制与接受度负相关。
4.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4.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反向传播神经网络(RF-BPNN)模型进行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预测。随机森林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适合处理复杂的接受度影响因素关系。RF-BPNN模型结合两者优势,提高预测精度。
4.2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数据,问卷设计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接受度等。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可能”,5分表示“非常同意”或“非常可能”。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
5. 研究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感知有用性:均值为3.8,标准差为0.7,表明市民普遍认为智慧交通产品有用。
感知易用性:均值为3.6,标准差为0.6,说明市民认为产品易用性尚可。
态度:均值为3.7,标准差为0.8,显示市民态度较为积极。
主观规范:均值为3.5,标准差为0.7,表明社会压力影响适中。
知觉行为控制:均值为3.4,标准差为0.8,说明市民感知到一定行为难度。
接受度:均值为3.6,标准差为0.7,表明市民接受度中等。
5.2 相关性分析
分析各变量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结果如下:
感知有用性与接受度:相关系数为0.68(p<0.01),呈显著正相关。
感知易用性与接受度:相关系数为0.62(p<0.01),呈显著正相关。
态度与接受度:相关系数为0.71(p<0.01),呈显著正相关。
主观规范与接受度:相关系数为0.55(p<0.01),呈显著正相关。
知觉行为控制与接受度:相关系数为-0.48(p<0.01),呈显著负相关。
5.3 回归分析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接受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感知有用性:回归系数为0.35(p<0.01),对接受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感知易用性:回归系数为0.28(p<0.01),对接受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态度:回归系数为0.42(p<0.01),对接受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主观规范:回归系数为0.25(p<0.01),对接受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回归系数为-0.21(p<0.01),对接受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5.4 RF-BPNN模型预测结果
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7:3),训练RF-BPNN模型并预测测试集的接受度,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2.3%,高于单一随机森林模型(75.6%)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78.9%),表明RF-BPNN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6.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主观规范与接受度正相关,知觉行为控制与接受度负相关,与研究假设一致。这说明提高产品有用性和易用性、引导积极态度、增强社会支持、降低使用难度,能有效提升市民接受度。同时,RF-BPNN模型在预测市民接受度方面表现出色,为智慧交通产品推广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工具。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本文基于RF-BPNN模型,对市民智慧交通产品接受度进行预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主观规范与接受度正相关,知觉行为控制与接受度负相关。
RF-BPNN模型能有效预测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接受度,预测准确率较高。
7.2 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产品有用性和易用性:开发者应注重提升智慧交通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提供精准的出行规划和实时路况信息,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使用门槛。
引导积极态度和增强社会支持: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智慧交通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借助社区、媒体等宣传产品优势,增强市民使用意愿。
降低知觉行为控制: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市民熟悉产品使用方法,降低使用难度。同时,加强技术保障,确保产品稳定运行,减少市民使用中的困扰。
优化推广策略:利用RF-BPNN模型,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制定个性化推广策略,提高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峰. 智慧交通产品用户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3, 21(2): 123-130.
[2] 张华. 基于RF-BPNN模型的交通数据预测研究[D]. 同济大学, 2022.
[3] 李明. 技术接受模型在智慧交通产品中的应用分析[J]. 城市交通, 2024, 22(1): 89-95.